“村里的路早都修好了,骑三轮车、电动车方便太多了!”3月13日上午,看着眼前笔直、平整又宽敞的水泥路,鄢陵县马坊镇马贡村的孙老汉高兴地说。
马贡村东西方向4条大街,南北方向2条大街。村里唯一一条贯通东西的主街,是2005年修的柏油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除此外,村里其他路都是砖渣路,每到雨雪天气,村民出行成了难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骑车怕摔倒、开车进不来。”
2020年,依托重点民生实事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马贡村的5条大街共1.6公里,翻新成4.5米宽、18厘米厚的水泥路。贯穿东西的一条主街被翻新成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惠及100多户村民。出门都是水泥路,村里的乡亲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近年来,我市以“修好一条路、带动一方富”的理念,坚持把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全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优化路网结构,美化路域环境,促进“公路+旅游”“公路+产业”等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如今的许昌,一条条农村公路宛如黑色绸带,穿梭在乡间田野,连接着村村寨寨,带动了产业兴旺,也铺就了村民们的幸福坦途。
路通人和美,产业旺起来
“俺村有南北路3条、东西路14条,全部都是水泥路。一条路上即使只有一户人家,水泥路也修到家门口。”长葛市古桥镇师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桂周说。
师庄村紧临双洎河,近年来该村着力发展林果业,在全村的庭院内外、荒地空院种植杏树、柿树共15000余棵,绘就了“村在果园中,果园在村中,远看像林园,近看像花园,细看像乐园”的乡村美景。为了打造特色采摘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师庄村统一树种、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修剪、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卖的钱返还给村民。
“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现在路修好了,每到杏成熟时节,采摘游玩的人非常多,我们家每年仅卖杏这一项就能增收近3000元。这条路是我们村民的幸福路。”师庄村村民说起“四好农村路”带来的实惠,满心欢喜。
农村公路不仅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石。近年来,我市以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项目建设,完善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公路服务功能,积极打造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为全市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强的交通保障。
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89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031公里、三级公路572公里、四级公路7295公里,所有建制行政村已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目标,通达公交和班线客车比例达到100%。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结构,带动了旅游、休闲、康养、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公路真正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在禹州市神垕镇,依托钧瓷文化和神垕古镇、大鸿寨风景区等特色资源,我市重点打造了X025禹神旅游快速通道和X053鸠神旅游通道。这两条公路不仅通行环境优美,而且道路一侧还并行修建有自行车慢行道,途中设有休息厅及交通驿站,为钧瓷文化推广和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农村公路通行基础。
“以前俺村的路坑坑洼洼,出行十分不便。如今,政府把路修到了俺家门口,不仅出行方便了,还经常有游客来俺村游玩,俺家的钧瓷作品也更好卖了!”提起农村公路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钧瓷艺人杨根成满心欢喜。
产业因路而兴,乡村因路而美。近年来,我市围绕“公路+”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丰富、完善农村公路服务功能,加大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的改造提升力度,先后完成建安区旅游养生产业园区道路、特色农业经济带道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道路改造提升,形成了建安区农村公路相互贯通的完整性精品路网循环圈;依托鄢陵县花木生态产业优势,将“美丽农村路”创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了“花都1号”旅游公路新品牌。如今,一条条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为许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路景色美,日子甜起来
冬日里,行驶在鄢陵县柏梁镇的花都大道上,只见道路两侧花木扶疏、景色宜人,令人心旷神怡。“花都大道不仅是俺县的交通要道,还是一条景色宜人的景观大道。无论啥时候从这儿过,心情都可美!”说起“四好农村路”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鄢陵县柏梁镇姚家社区居民满心欢喜。
一路一风景,一村一特色。近年来,我市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注重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入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建设之中,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着力打造特色致富路、生态景观路、文化旅游路,实现了农村公路与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将农村公路打造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襄城县紫云镇,当地政府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了一条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景点于一体的“首山彩虹公路”。该公路以首山为中心,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延伸,将首山与周边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公路在景中、景在路上、路景交融”的美丽画卷,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农村公路联通内外的主次干道,升级改造雷洞村道路,新建雷洞村至紫云山山顶彩色混凝土休闲步道,有力推动了雷洞“红石文化”的发展。
雷洞村地处伏牛山东麓,位于襄城县紫云镇西南部,被风景秀丽的紫云山环抱。以前的雷洞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大路,群众没有致富门路,只能守着美景过苦日子。
“自从彩虹公路建成通车后,来俺村游玩的游客明显增多。俺家开的农家乐生意也可好,每逢节假日都座无虚席。”说起“四好农村路”给一家人带来的变化,雷洞村村民杨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的雷洞村,开设农家乐有38家,带动就业150余人,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每年为村民增收累计150余万元,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一路通则百业兴。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自然村通硬化路、窄路面加宽等工程,积极打造精品示范路段,使农村公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畅、走得美”转变,带动了全市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同时,我市还依托“四好农村路”,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
如今,在许昌广袤的乡村大地,一条条农村公路蜿蜒伸展,把城市和乡村紧密连接起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管养体制顺,民心聚起来
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建好是基础,管好、护好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积极推行科学化、精细化、机械化管养,使全市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推动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我市按照《河南省农村公路乡镇管理养护站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推进中心养护站建设,先后印发《许昌市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许昌市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机制。
同时,我市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鼓励采用社会资金参与等模式,拓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我市已投资2180万元建设中心养护站11个,添置挖掘机、路面养护车、道路清扫车、洒水车、灌缝机、吹风机等大型养护作业机械和扩缝机、震动棒等多种小型专用养护机械,推行农村公路的精细化机械化养护作业。
目前,我市78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2196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养护室,推动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工作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现在农村公路不仅修得好,管养水平也提升了很多。你看这路,平平整整、干干净净,走着可舒心!”说起“四好农村路”,建安区灵井镇小宫村村民孙全峰竖起了大拇指。
此外,我市还将“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公路+旅游”“公路+产业”“公路+康养”等模式,加快构建农村公路多元化发展体系,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县2个。畅通、便捷、优美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带动了全市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交通支撑。
“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农村路网提升工程,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积极推动农村公路综合能力改造提升。届时,许昌的农村公路将更加畅通、便捷、优美,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支撑。”许昌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长江介绍。
路畅民富产业兴。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农村公路产业路、旅游路和资源路建设发展新路子,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养体系,持续为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助力许昌城乡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再添动力。
相关链接:啥是“四好农村路”?
“四好农村路”,即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建好
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使农村公路建设与优化城镇布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合理规划路线和布局,确保公路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性,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
管好
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管理好农村公路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养护机制,培养专业的管理养护队伍,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公路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护好
加强农村公路保护,大力整治路域环境,加强执法力度,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重视农村公路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整治公路周边的环境,加强对公路的执法监督,防止破坏公路的行为发生,保障公路的完好和畅通,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运营好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加强农村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提升农村公路运营服务水平,让农村公路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说成就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6.36亿元,改造提升农村公路906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89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031公里,三级公路572公里,四级公路729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连续多年提前超额完成省、市目标任务,农村公路建设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行政村、自然村通硬化率达100%,新改建农村公路一次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所有建制行政村已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目标,通达公交和班线客车比例达到100%,乡镇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比例达到100%,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达到93.2%,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结构,带动了旅游、休闲、康养、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群众“出门见路、抬脚上车”的美好愿景。
建设亮点
我市先后完成建安区东部旅游养生产业带、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南部三国文化+四海林木+特色农业经济带、北部5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高效交通物流园区等47.7公里道路改建和137公里县、乡道路多层次绿化,形成了建安区农村公路相互贯通的完整性精品路网循环圈。
依托鄢陵县花木生态产业优势,我市将“美丽农村路”创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了“花都1号”旅游公路新品牌,建成骑行步道,沿线服务区、导向牌等设施完备,成为一张具有鄢陵特色的农村交通“金名片”。
结合禹州市钧瓷文化和神垕古镇、大鸿寨风景区等特色资源,我市重点打造了X025禹神旅游快速通道和X053鸠神旅游通道,路线两侧灌木成林,环境优美,道路一侧并行修建有自行车慢行道,途中设有休息厅及交通驿站,为禹州市钧瓷文化推广和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农村公路通行基础。
记者手记
让群众在致富道路上越走越畅通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路不好,致富有难度。”农村公路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市的农村公路网越织越密,道路越来越平整洁净,这些都得益于“四好农村路”的规划与建设。
雷洞村位于襄城县紫云镇西南部,地处伏牛山东麓,属于浅山区,南邻平顶山市,西与宝丰县、郏县相邻,被风景秀丽的紫云山环抱。
紫云山多红石,雷洞村村民就地取材,利用红石建屋砌墙、垒堰修渠,雷洞村因此又叫“红石村”。横亘在眼前的紫云山,给雷洞村带来了秀美风景和美丽传说,也给雷洞村带来交通不畅、生活不便等现实困境。“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男男女女都外‘嫁’,村里光棍扎成堆。”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更是道尽了雷洞村当时的穷困。
2014年,雷洞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路修了,水通了,电网改造了……雷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雷洞村以独有的“红石文化”为基础,“靠山吃山”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民宿、采摘等特色项目应运而生。此后,荒山变成青山、青山变成金山,雷洞村既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又让群众享受到了绿色生态发展的红利。
农村公路,是经济腾飞的翅膀。2024年,雷洞村专用旅游公路项目竣工。该公路全长8.05公里,全线进行了精心打造,建成后将紫云山风景区、雷洞村环绕起来,极大方便了游客出行,实现多个景点一次性游览,使乡村旅游更适合周末游、短途游,有效推动了农村公路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这句话在俺村得到了生动诠释。农村公路修好了,来俺村游玩的游客多了,俺家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我相信,在政府的带领下,俺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说起对未来的期盼,雷洞村村民杨洋信心满满。
站在紫云山巅,俯瞰雷洞村,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心中不由感慨,脚下的一条条“四好农村路”,走出的是实实在在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每一条路也都是百姓通往幸福生活的“高速路”。
编辑:李梦源 杜鹏勃 校对:艾文
责编:杨仪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