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屯田路与延安路交会处,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雨水管网排涝项目正在紧张施工。
我市供排水监管中心泵站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为确保新建雨水管网排涝项目如期完成,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在兴华路南段,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雨水管网排涝项目正在建设。
啥是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 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是指城市中用于排除和储存雨水,防止城市发生内涝灾害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
● 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包括雨水管渠、泵站、调蓄池、河道湖泊等设施,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运营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该体系旨在应对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强降水,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积水点标准
● 根据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评价指标规定及《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城市内涝积水点是指内涝防治涉及重现期对应的暴雨情况下道路所有车道积水深度大于15厘米且降雨结束后最大退水时间超过3小时(重要地区2小时、非中心城区退水时间4小时)。
规划引领
● 编制许昌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解决许昌市排水设施建设缺乏依据,不能统筹建设的问题。对排水设施基础数据复核,结合新修订的国土空间规划对排水范围进行重新分区,对收水范围内水量及管道转输水量进行计算,优化雨水排水口设置。对排水管网、城市下垫面、河道水位进行数字模拟,编制防涝规划。
建设亮点
●许昌市中心城区面积134平方公里,下辖2个行政区和3个功能区,包含11个立交隧道,35座雨污水泵站,1408公里雨污水管网,城区内入河雨水口87个。
●许昌中心城区共有8条河道,其中,有防洪排涝任务的5条,分别是清潩河、灞陵河(含灵沟河、幸福渠、长店沟、运粮河4条支流)、小洪河、护城河、许扶运河;无防洪排涝任务的3条,均为人工开挖景观河
●我市中心城区在2022年—2024年实施积水点整治项目36个,消除雨水管网盲区9处,雨污混接1处,雨水管网排水能力提升26处,整治区域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在降雨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我市实施排水防涝项目12个,其中9个项目列入2025年许昌市重点民生实事,计划新建或改造雨水管网20公里。
核心提示
一座城市,看得见的是“面子”,看不见的是“里子”。“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是城市的良心。
每年汛期,都是对城市防汛能力的严峻考验。而城市排水系统、地下管网设施则是“里子”。我们在改善城市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时,不仅要抓好“面子”,更要注重“里子”。
2024年,全市区域平均降水量达649.8毫米,短时强降雨天气令大家印象深刻。尽管我市在汛期采取雨前科学部署、雨中及时应对、雨后务实复盘的科学措施,守住了防汛“金标准”。但是,强降雨天气也造成了城市部分路段短时积水。
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是城市的”生命线“,也是百姓的“民生线”。
今年,我市将实施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通过对重点路段排水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新建改造排水管网20公里,提升城市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生命线”。
阳春三月,花开似锦,在扮靓城市“面子”的同时,一场看不见的“里子”工程也悄然有序地展开。
3月18日,记者走进魏都区、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施工现场,看看我市如何通过民生项目畅通城市地下“血管”。
1408公里长的雨污水管网,撑起城市“里子”
许昌到广州有多远?
答案是全程有1379.085公里,驾车大概需要15小时。
许昌的雨污水管网有多长?
答案是1408公里,比许昌到广州还要远几十公里。
看了这样一个直观的数据对比,相信大家除了感叹许昌雨污水管网里程长之外,也能认识到作为城市的“血管”和“生命线”,城市雨污水管网肩负着城市排污、排涝的重任。
除了1408公里雨污水管网外,许昌的排水防涝体系都包含哪些?
许昌市中心城区面积134平方公里,下辖2个行政区和3个功能区,包含11个立交隧道,35座雨污水泵站,1408公里雨污水管网,城区内入河雨水口87个。
许昌中心城区共有8条河道,其中,有防洪排涝任务的5条,分别是清潩河、灞陵河(含灵沟河、幸福渠、长店沟、运粮河4条支流)、小洪河、护城河、许扶运河;无防洪排涝任务的3条,均为人工开挖景观河道,分别是饮马河、天宝河和中央公园水系。
其中,清潩河全长22.15公里,主要承担上游洪水和城区排涝任务;灞陵河全长23.2公里,主要承担城区西部防洪排涝任务;小洪河在许昌市境内河长35.83公里,是长葛市和市区东部重要的防洪排涝河道;护城河全长5.3公里,主要承担护城河以内城区防汛排涝任务;许扶运河全长8.15公里,该河道主要承担饮马河退水和东城区部分排涝任务。
近年来,极端天气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部分路段短时产生积水,防洪排涝成为当前我国城市防汛工作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许昌的排水防涝体系,又是如何撑起城市“里子”?
我市充分发挥联排联调作用,按照《许昌市城区排水防涝调度方案(试行)》《许昌市河湖水系防汛调度预案》,科学调度河道水位与雨水管网、泵站开启,结合天气预报,降雨前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分时段、分河道、分区域,采取自下而上大流量梯级泄水方式,提前预泄、降低水位,适时开启雨水口及泵站,排空管网与泵站集水池存水,保障降雨期间排水正常。降雨期间,根据河道分段水位和排水口高程,优先排放易涝区域雨水,确保区域排水急缓有序等措施,有效应对强降雨极端天气。
不过,我市城区现有管网设计建设年代较久,多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2006版)管网重现期0.5—1年一遇标准设计,管径以400—600毫米为主,原设计较小的末端管网随城区发展变为中段管网,下游管径限制上游管网发挥不出设计的排水能力,导致部分区域强降雨会出现短时积水。
对此,我市中心城区在2022年—2024年实施积水点整治项目36个,消除雨水管网盲区9处,雨污混接1处,雨水管网排水能力提升26处,整治区域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在降雨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35座雨污水泵站,看不见的“守护者”
在城市的地下,有这样一群默默守护的“英雄”,它们在风雨中坚守,在洪涝来临时大显身手,它们就是雨污水泵站。或许你每天从它们身边走过,却从未真正了解过它们究竟是干什么的。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八一路立交桥的八一路泵站,泵房内分布着一组组已合闸柜、分闸柜等,柜内各路电线、仪器错综相连,主要收集八一路立交桥区域地下水及雨水。
“泵站就像是城市的‘抽水机’,通过强大的抽水系统,能够迅速将积水抽出并排入排水管网,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许昌市供排水监管中心泵站管理所所长李旭东告诉记者,八一路泵站装有90KW水泵2台,单台抽升能力1200立方米/小时,合计抽升能力2400立方米/小时,集水井容积50立方米,泵站出水与雨水管道相连,最终流入引水渠。
此刻,许昌市供排水监管中心泵站管理所副所长曹彦林走进泵房,对设备进行日常监测。
“你看,现在尽管没有下雨,但是立交桥区域由于地势低,地下水也是不断渗入,我们日常主要任务是收集地下水。”李旭东指着大屏幕,屏幕上显示地下水不断冒出,经泵站收集后进入雨水管网。
遇到强降雨天气,泵站管理所职工24小时双人值班值守,通过泵站内建设有泵站运行监控系统、立交桥内涝预警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实时公布涵洞隧道积水,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市民群众。
八一路泵站还负责许昌市中心城区15座雨污水泵站的管理维护运行工作,涉及7座立交桥、1个隧道、2个地下通道等15座雨污水泵站(许由路立交桥、南立交桥、中立交桥、西关立交桥、湖滨路立交桥、八一路立交桥、天宝路立交桥、文峰隧道、火车站地下通道、六一路地下通道)。其中,11座重要泵站采取双电源保证供电,所有泵站均实现自动化远程控制及监控系统。
此外,中心城区还有5台移动泵车,在汛期它们会奔赴容易积水的点位,做好应急抽排准备。
在咱们许昌,除了这些看不见的“守护者”外,每到汛期,还有很多看得见的守护者,共同守护着城市安全。
我市建立由市政府市长任指挥长的防汛指挥部,统筹指导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并强化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交警、住建、城管、水利、街道(社区)紧密配合,一旦城市发生紧急汛情,统一调度防汛应急物资及防汛队伍等,共同做好城区应急排水工作。
我市严格落实联合值守应对,各相关责任单位各司其职,雨中值班值守,实时监控立交隧道泵站抽排、易涝风险区域开展巡查值守,结合降雨调度河道水位,及时清理雨水箅子附近的堆积冲刷杂物,确保排水顺畅,对打开的或雨水满溢造成井盖松动的雨水井,使用警示带、安全锥等进行明显标识。立交隧道积水深度达到30厘米时由交警等部门实施断行,疏导交通。
下一步,我市将对照《许昌市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进一步压实各部门责任,完善联动机制,落实立交隧道及重要易涝路段四级责任体系和联合值守制度,实施降雨期间信息实时共享,确保指挥调度渠道通畅,实现多部门统一指挥、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做好强降雨应对工作。
优化排水防涝体系,许昌一直在行动
3月18日是周二,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民之家迎来不少办事群众,大厅内秩序井然。谁能想到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民之家门口曾是个积水点,给群众带来不便。
“2024年,我们对该处积水点进行了整改,在灞陵路南段和屯田路中段新建了雨污水管网,提升排水能力。”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柳青告诉记者,该区域有小区、学校,人流量大,办事群众比较多,经过提升改造后,有效解决了积水问题。
“前段时间下大雨,这里就没有积水,我们出行很方便。”家住澜菲溪岸的居民们纷纷为这项民生工程点赞。
其实,优化排水防涝体系,许昌一直在行动。
魏都区新兴路与工农路交叉口日月苑小区,雨水无法外排,周边的雨水还往小区倒灌,造成小区内普遍积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市对日月苑小区积水点进行改造,积水问题得到解决。
东城区实施市南海街小学积水点整治,新建雨水管网1.4公里,显著提升排水能力,积水问题得到解决。
这些工程项目,是我市持续提升排水防涝体系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针对排水管网存在问题精准施策,从解决收水区域大、排水路径长、管网盲区、雨污分流等问题,一点一策制订方案,解决部分区域积水问题。
根据2024年汛期复盘总结,中心城区积水严重区域28处,造成积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比如建安区瑞贝卡学院路交会处附近地势低,要收集清潩河以西许由路、文峰路、金叶大道区域内雨水,收水区域过大,降雨期间受排水口限制易积水;还有东城区许昌市中心医院鹿鸣湖院区附近原规划德星路未建设,目前雨水沿学院路、陈庄街、魏武大道、八一路最后汇入小洪河,排水路径过长(约4890米)、管径大小不一,导致排水不畅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市对21个点位通过新建管网、泵站等工程措施解决,剩余7个点位通过调度河道水位、恢复排水口进行整治。
另外,我市还在28处点位建立了应急部门、排水防涝部门、公安部门、城管部门、街道积水联动机制,具体责任到人,做好降雨应对。
筑牢韧性“里子”,城市筋骨更硬朗
行动奔着问题去,功夫下在短板上。
2025年,我市实施排水防涝项目12个,其中,9个项目列入2025年许昌市重点民生实事,计划新建或改造雨水管网20公里。主要涉及魏都区八一路雨水管网项目、建安区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等一批影响较大、群众关心的积水点整治项目。
市区八一路上车水马龙,作为今年民生实事的工程之一——八一路(洞上社区—清潩河)雨水管网提升项目,市民有着更多的期盼。
“八一路是中心城区的一条主干道,存在雨水无法排放的问题,以前下大雨都是采取移动泵车抽取雨水的方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项目主要解决劳动路(建安大道—天宝路)、八一路(洞上社区—清潩河)沿线积水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工程进场的前期准备工作。”魏都区水利局总工程师刘洋告诉记者,该项目公开招标已完成,非占道部分工程已进场施工,占用机动车道部分正在交管部门办理占道施工审批,即将开工建设。
另外,魏都区还将对湖滨路排水管网提升改造,新建湖滨路(华佗路—西大街)1米管径雨水管网及闸门,解决原华佗路立交桥排水路径较长,易发生立交桥积水问题;许昌市莲城大道排水管网提升改造,新建莲城大道(塔东街—清潩河雨水管网)1.6米至2米管径雨水管网及泵站,解决文峰路快速通道强降雨积水问题。
在屯田路与延安路交会处,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雨水管网排涝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忙着焊接管道,正在全力推进项目施工。
“我们今年承担的民生实事项目涉及3个区域,目前都已经开工。”杨柳青告诉记者,这个区域的建设主要包括铺设直径为两米的管网,建设一体化泵站,提升收水能力。
随后,记者又跟随杨柳青到另外两个区域的施工现场,其中五里岗片区管网已经铺设完成,工人们正在进行收尾作业。
另外,建安区的项目也已开工。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开工,将极大缓解强降雨天气城区路面短时积水问题。
“我们将持续推进排水防涝项目建设进度,结合工程特点、施工要求,指导各区各参建单位科学制订施工方案,让民生工程更惠民。”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记者手记
让民心工程更得民心
不必讳言,每到汛期,如果降雨过多,城市中的一些地方就会出现内涝积水,影响交通畅通,造成人员出行不便,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积水问题就是群众的“急难愁盼”。
城市之所以出现内涝积水,既有极端天气、地势较低等不可克服的客观原因,也与防汛排涝能力有一定关系。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许昌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从最难处入手,向最好处努力,持续不断提升排水防涝体系。尤其是作为今年的民生实事,要新建或改造雨水管网20公里,提升城市韧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彰显了浓浓的民生情怀。
排水管道隐蔽地下星罗棋布,积水改善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把这样的工程做好做实?
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排水防涝体系,从系统性、实效性、操作性、前瞻性等方面不断优化项目建设;坚持部门联动,注重工程实效,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许昌市城区排水防涝调度方案(试行)》,结合《许昌市河湖水系防汛调度预案》,细化调度内容到每座闸坝、每个排水口,精准调度河湖水系水位,保障城市排涝顺畅……
如今,不少项目已经跟随春光火热开启,一个个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让许昌的春天装扮得格外美丽。
我们也期待城市的“里子”更具韧性,让这项民生工程经得住风雨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老百姓有口皆碑的民心工程。
编辑:李梦源 刘靖雯 校对:艾文
责编:毛志刚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