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关注·2025年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⑧

关注·2025年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⑧|地下“暖龙”延伸 城市幸福“升温”

沃野之下,将有一条“暖龙”穿越而过,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

  这里是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的设计起点——襄城县首山电厂。

  在许昌市阳光大道新建隔压换热站1座。

  首山下的北汝河奔流不息,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将从河下穿过。

在襄城县双庙乡新建中继泵站1座。

  项目技术人员在讨论施工图纸细节。

2025年3月,随着《许昌市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方案》的正式发布,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供热管网升级工程——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成为许昌城市建设的亮点。

这一工程不仅承载着提升居民供暖质量的使命,更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新建热力管网57.7公里、中继泵站1座、隔压换热站1座,持续提升全市供热质量。许昌正以“热力动脉”的全面焕新,书写民生保障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答卷”。

“暖龙”延伸

有效破解热源难题

供暖,一头牵着百姓温暖,一头连着蓝天白云,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中心城区供热可靠性,形成“一网多源”的供热格局,市政府授权市城投集团负责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的融资、投资、招标、建设、运营工作。

3月18日,记者从市城投集团了解到,目前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有序推进。该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后,我市供暖工作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2.6亿元,项目拟将襄城县首山电厂热能输送至许昌市中心城区,在现状能信电厂关停后,供应许昌市中心城区南部区域采暖热用户;同时供应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南部片区工业热用户。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零级热水管网、一级热水管网、中继泵站、隔压换热站、蒸汽管网及配套设施。其中新建供热管网总长度约57.7公里。以隔压换热站分界,襄城县首山电厂至许昌市阳光大道隔压换热站的零级热水管网长度约42.1公里,许昌市阳光大道隔压换热站至城区供热管网的一级热水管网长度约7.6公里;新建中继泵站1座;新建隔压换热站1座;新建蒸汽管网长度约8公里。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传统的供热布局遇到了挑战。在需求侧,由于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人口和建筑面积不断增加,用热需求持续攀升;在供给侧,热源建设受土地紧张、环保标准等多种因素制约,城市周边热源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热需求。双向影响下,供热缺口越来越大。长距离余热供暖作为一种新型供热方式,近年来已成为多地探索的新路径。

2024年冬季,世界在役最大火电厂大唐托克托发电厂至呼和浩特长输供热项目一期工程全部投运,供热主管道总输送长度达105公里,一举打破国内长距离供热纪录,并有效解决了呼和浩特市城区热源单一、热电联产比例较低等诸多问题。

除了呼和浩特,全国首个长输供热工程——大同古交兴能电厂至太原项目,已安全平稳运行数个供暖季。在呼伦贝尔,距离中心城区70多公里外的伊敏电厂,保障了呼伦贝尔市区150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此外,济南、银川、石家庄、郑州、西安等省会城市目前也在做相关尝试。

据统计,全国城镇集中供热面积中,长距离供暖占比逐年增加。

“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用热需求持续增加,由于种种制约又很难新上热源项目,通过长距离供热管道将电厂热能输送至城市供暖,能有效解决城市供热难题。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将襄城县首山电厂和许昌市中心城区供热管网进行连接,管道的这一边是首山电厂热能的高效利用,那一边是千家万户的温暖过冬,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真正做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互补共赢。”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负责人孟德龙说。

倒排工期

“暖心工程” 稳步推进

冬季供暖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暖心工程。

2022年,我市实施了许禹供热长输管线建设项目和中心城区“汽改水”项目。许禹供热长输管线于2022年实现了当年决策、当年实施、当年建成投运,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热源不足的问题。中心城区“汽改水”项目自2022年实施以来,形成了以高温水供热为主,蒸汽供热为辅的供热系统,有效降低了能耗,扩大了供热半径,同时供热设施得到全面升级改造。小区换热站实现了远传远控,更有利于统一调度管理,改变了长期以来小区红线内供热设施由物业管理的现状,基本实现了供热特许经营企业直管到户。

“许禹供热长输管线建设项目供热效果明显,去年冬天供暖时,我家室温一直保持在22摄氏度以上,特别暖和。”家住市区八一路附近的市民曹秀琴说。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实施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被列入许昌市2025年市定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市城投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许昌城投农益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同时抽调公司内参与过许禹供热长输管线建设项目的精兵强将和专业工程人员成立项目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项目的手续办理、安全、质量、进度、扬尘治理、环境保护、造价计量等工作,从管理和技术方面给予项目建设推进保障。

组织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讨论研究、科学论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许昌城投农益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根据项目工程量和沿线环境情况,将该项目分为2个监理标段、9个施工工区,多工区平行施工,最大程度上优化人员工作效率,缩减项目施工工期。

项目实行每日、每周例会制度。每日召开项目进展日例会,分解工作计划,对照每日施工计划检查工作进展,确保每日工程量足量完成;每周召开由项目参建各单位参加的工程监理工作例会,集中通报项目进展工作,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不定期组织专项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定期(月、周)组织项目工作检查,对各单位履职、工程安全、质量等管理工作和工程实体进行检查,保障项目各项工作高效实施,风险可控。

与此同时,项目管理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办公,有效监督施工质量、安全,及时发现、协调施工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保障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今年11月15日正式开展运营,许昌城投农益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倒排工期,明确项目重点工作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作为施工单位,我们将秉承‘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管理理念,为项目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施工过程中与各方紧密协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保证供暖期到来前项目交付使用。”孟德龙说。

到今年冬天,来自首山电厂的热源将会通过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流向千家万户,为许昌“绿色供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暖流”奔涌

民心更暖 天空更蓝

供热质量直接关系百姓冷暖。

许昌市2025年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清单中,除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外,还包括对中心城区36个小区进行供热改造,新、改建热水管网3公里,改造新增供热面积21万平方米。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的建设,将惠及更多老旧小区和偏远区域,让更多群众温暖过冬。

对于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不少市民满怀期待。“许昌市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高度关注供暖问题,希望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早日完工投入使用,届时许昌的供暖将‘更上一层楼’。”家住市区许由西路附近的市民柴志伟说。

“双碳”目标下,我们既要温暖过冬,又要蓝天白云,清洁供暖是重要发展方向。许昌市将供热改造与城市环境治理结合,推动“汽改水”工程,把蒸汽管网改造为热效率更高的热水管网,实现供热体系绿色升级。

通过长距离供热管道将电厂的热能输送到城市供暖管网,是近年来多地探索的新路径。对比传统分散式燃煤供暖,集中供暖可减少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多地实践证明,远距离供暖在为城市提供多元化热源的同时,可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正成为一种经济、可靠的绿色低碳供暖新模式。

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实现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城市清洁、安全、高效的低碳供热模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能有效改善城市供热结构、环境、大气质量,实现产业反哺城市,进一步推动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将实施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确定为许昌市2025年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是许昌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

通过科技赋能、民生优先、生态协同,这条“地下暖龙”不仅输送温暖,而且传递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随着项目落地,许昌市民将迎来更清洁、更稳定的供暖体验,而这座千年古城,也将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书写绿色转型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幸福感在“暖流”中升腾

我们常说要关心百姓“冷暖”,最直接的民生“冷暖”就是供暖工作是不是做到位了,是不是能够让群众满意。

冬季供暖是民生大事,关系群众冷暖,体现民生温度。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供热工作,许昌市2025年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清单中,除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外,还包括对中心城区36个小区进行供热改造,新、改建热水管网3公里,改造新增供热面积21万平方米。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基础设施升级工程,而且彰显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当57.7公里热力管网在许昌大地上延伸,展现的是从“暖流”到“暖城”的治理智慧,是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大”向“品质提升”的深刻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层面,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正在建设中的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如一条“热力动脉”,在57.7公里的延伸中,将民生温度精准输送到千家万户。

这项民生工程的热度,首先体现在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上。城市供热管网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细微处的堵塞都将影响整体循环。新增的中继泵站如同强劲的心脏,让热力输送更有力度;隔压换热站则化身智能调节器,确保每户居民的温暖均衡可感。当寒潮来袭时,居民家中持续稳定的温度,正是城市治理者用匠心编织的民生保障网。

绿色发展理念的注入,让民生工程的热度有了更持久的续航能力。通过长距离供热管道将电厂的热能输送到城市供暖管网,合理调配能源资源,减少了分散供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保障了城市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安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热管网的不断延伸,体现着一个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在这份民生答卷上,既有提升供暖质量的硬核数据,又饱含对每个家庭冷暖的细致关怀。

待到寒冬来临时,“供热长龙”稳定、高效的供热服务,犹如一座城市用民生温度书写的温暖诗篇。这份温暖,不仅来自供暖的热度,而且来自政府和城市建设者、供热企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建设亮点

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零级热水管网、一级热水管网、中继泵站、隔压换热站、蒸汽管网及配套设施,其中新建供热管网总长度约57.7公里。

以隔压换热站分界,襄城县首山电厂至许昌市阳光大道隔压换热站的零级热水管网长度约42.1公里,许昌市阳光大道隔压换热站至城区现状供热管网的一级热水管网长度约7.6公里;新建中继泵站1座;新建隔压换热站1座;新建蒸汽管网长度约8公里。

名词解释

“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的简称。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旨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

碳达峰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低能耗模式的转变。

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编辑:毛志刚 张鹏   校对:刘朝隆 孙辉

责编:杨仪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