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区河街乡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随处可见敬老爱老的标语。
“公建民营”后,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护理员为老人理发。
护理员为卧床老人按摩。
在许昌,功能多样的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逐步成为农村养老的核心阵地。
老人在一起打牌,乐享老年生活。
老有所养,不仅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且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94.7万人,占比21.6%,65岁及以上老年人71.4万人,占比16.3%。我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已然成为每个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受养老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员短缺等因素制约,农村养老一直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点与难点。为答好农村养老这份民生考卷,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公建民营、创新模式、科技赋能等手段,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加快推动敬老院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不断满足农村老年人对安度晚年生活的美好愿望。2024年,我市14家乡镇敬老院成功转型为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家。
2025年,我市将“持续实施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列为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明确提出要推进12家乡镇敬老院转型成为具有协调指导、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让农村困难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那么,为何要建设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与传统敬老院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市部分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了解民生实事开展情况,倾听老人心声,共同展望我市农村养老的幸福图景。
聚焦民生 今年12家敬老院将“华丽变身”
棋牌娱乐室里,老人端坐木桌两端,棋盘之上,兵来卒往,炮马飞跳,“杀”得不亦乐乎;手工课堂多功能室内,几位老人在护工的带领下全神贯注地剪纸;不远处的活动室内,传出阵阵悠扬的戏曲声……3月20日,襄城县湛北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院内,老人们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晚年的美好时光。
襄城县湛北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前身是一家乡镇敬老院,2022年3月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后,院内环境、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
“我们整体转型后,首先对院内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目前,我们中心心理咨询室、社工室、康复训练室、书画室、棋牌娱乐室、手工课堂多功能室一应俱全。同时,我们还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确保集中供养特困老人和社会入住老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照护服务。”襄城县湛北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丽说。
在我市,像襄城县湛北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一样实现成功转型的已有39家。这是我市实施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市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我市将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的重要抓手,印发《许昌市农村敬老院综合提升改造三年攻坚计划》《许昌市农村敬老院综合提升改造工作验收奖惩办法》等,坚持市级负责、县抓落实,实施农村敬老院综合提升改造攻坚计划,投入资金2.5亿元,对全市79家农村敬老院进行综合提升改造,优化结构布局,改善基础设施。全市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3118张,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落实《河南省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服务指引》,对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环境建筑、设施设备、运营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并统筹中央和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支持各地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建设,同时鼓励各地采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争取专项债项目资金、用好彩票公益金、引进社会资金等方式,强化资金保障。2023年4月以来,我市统筹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改造房屋面积7万平方米、增加床位1266张,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2024年,按照省定民生实事任务,我市计划完成12家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际完成14家,入住集中供养特困老人2000余人、社会老人500余人,为周边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6.12万人次,提供居家上门服务3.25万人次。”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志波表示,今年以来,我市依据《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服务指引》,对入住人员较多、基础条件较好、辐射范围较广的尚未转型的乡镇敬老院进行实地查看,在广泛征求敬老院负责人意见建议、统筹考虑养老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了禹州市郭连镇敬老院等12家拟转型乡镇敬老院。
积极探索 “公建民营”激活养老机构活力
“以前的乡镇敬老院设施简陋、服务内容单一,而且只收住‘五保户’等特困老人,但是他们不少人选择居家养老,不愿到敬老院来,导致很多床位闲置,而一些有需求的社会老人却掏钱也住不进来。”襄城县山头店镇德善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刘丽亚说,2022年1月,当地引进襄城县德善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对养老院进行托管,不仅管理变得规范,还能满足老人吃饭、洗澡、娱乐等多样化需求,目前院内共设置116张床位,入住特困集中供养对象42人、社会老人45人,入住率达75%。
实际上,基础设施设备破旧、资产使用效率低、管理不够规范、专业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曾是乡镇敬老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问题倒逼改革。2018年以来,为盘活乡村敬老院闲置资源,有效破解缺资金、管理难、专业性不强的运营壁垒,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我市持续实施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致力打造以敬老院提升改造为基础、创新公建民营工作机制为关键、推动敬老院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公办机构改革发展路径,坚持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公益属性,将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交由民营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引入专业团队,实施专业化管理,在优先满足区域内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将富余床位向社会老人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养老服务,推动乡镇敬老院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逐步转型成为具有协调指导、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市已引进上海凤寰、孝之源、禧仁、福泽园等优质养老服务企业10余家。
为保障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享受到优质服务,我市还出台《许昌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许昌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细则(试行)》,采取“考核运营期+运营期”的方式,规范企业运营行为,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同时对养老机构收取的预付费等资金,采取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缴纳风险保证金等方式,加强资金监管。目前,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我市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阵地和中心枢纽。
老人点赞 优质服务让幸福“触手可及”
3月17日,阳光和煦,建安区河街乡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地面整洁,绿植茂盛。雪白的墙壁上,“尊老为德敬老为善助老为力”“关爱老人弘扬美德”等红色标语分外显眼。温暖的阳光下,几位老人坐在一起聊着家常。
“来,晒着太阳泡下脚吧!”该中心护理员代喜玲端着一盘热水放到77岁的老人胡梅英脚下,为老人脱去袜子,小心翼翼地将老人的脚放入水中。“我来这儿一年多了,吃、住都被照顾得很好,而且平时还有人定时给理发、剪指甲,日子过得很舒心。”胡梅英笑着说。
旁边,70岁的柏树李村村民李德松坐着轮椅在院内转悠。几年前,由于生病,李德松落下了不能行走的后遗症。“一年多前,我打算入住敬老院时曾到附近几个敬老院看了看,感觉这里环境很好,服务也不错,而且收费比较合理、离家近,就选择住到了这里。”李德松笑着说。
建安区河街乡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前身是河街乡敬老院。2021年3月,许昌市益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进驻敬老院,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院内设施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在硬件方面,我们对院内路面和绿化进行了提升,对北楼一楼房间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在床头安装了紧急呼叫器,为每间房间打造了独立卫生间,房间内铺设有防滑地板和适老化扶手。为了让老人住得更舒适,我们还购买安装了模块式风冷变频机组,为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许昌市益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田亚许介绍。
让老人生活幸福,“硬件”要达标,“软件”也要跟得上。“我们设置了活动室,经常带领老人一起做手指操、剪纸、看戏曲,还组织开展了20余次健康知识讲座,在丰富老人生活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我们还定期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让老人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田亚许说。
“我就是主动要求住进来的,这里环境好,每天饭菜不重样,还给发衣服,住在这里真是享福啊!”66岁的代随山老人提及在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生活,高兴地说。
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得好不好,入住老人的感受是标尺。我市坚持以住养老年人满意为标准,在提升软、硬件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医学常识、紧急救护等理论和实操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医学素养,推动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医务室、诊所、卫生所(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并根据要求聘任符合相关要求的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康复治疗人员等专业医疗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推动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协议,通过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巡诊、开辟就诊绿色通道等方式为住养老人提供及时便捷的医疗服务,实现养老与养病相结合。
“我们与隔壁的卫生所建立长期联系,如果入住老人有需要,诊所医护人员会上门为他们提供针灸等服务,老人们都很满意。”田亚许说。
拓展服务 打造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建安区河街乡、桂村乡、苏桥镇敬老院实现转型后,开展的助餐、送餐服务覆盖周边14个社区,开展助餐、送餐服务1.2万人次;
长葛市石固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为辖区8000余户家庭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服务;
禹州市文殊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全镇空巢老人、低保户、特困老人提供助洁、助卫、助浴、助餐等服务,辐射范围达15个行政村,累计受益老人450人次……
为了让优质的养老服务惠及更多农村老人,我市坚持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目标,推动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做好入住老人养老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人才、区位等优势,探索实践了“区域转型+分散供养”“区域转型+公益服务”“区域转型+提升服务”等模式,为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服务人员提供护理技能培训,协助开办老年食堂、设置老年助餐点,探索连锁托管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向周边老年人开放健身设施、活动场所,积极为周边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辅具租赁、护理技能培训等服务,积极为所在区域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让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农村养老的核心阵地。截至目前,全市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累计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娱乐、助餐、洗浴、康复等服务6.12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还创新“中心+平台”服务模式,将政府相关部门、养老机构、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有效衔接,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农村留守老人开展服务。目前,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已更新完善全市老年人信息101余万条,录入1428条养老服务设施信息。各县(市、区)依托该平台,根据农村留守老人实际需求,设定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和时间频次,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形成“一中心、一站式”的服务网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今,在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市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各项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日益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民生幸福长卷正在莲城大地上徐徐铺展。
记者手记
镌刻在时光里的温暖答卷
养老,关乎万千家庭,映照社会文明。面对扑面而来的老龄化浪潮,许昌积极作为,不断探索,推动农村敬老院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为农村老人的幸福晚年铺就温暖之路。
传统的乡镇敬老院长期面临着管理水平滞后、专业能力不足、资源闲置浪费等诸多棘手难题,而公建民营模式的适时推出,恰似一把精准的钥匙,巧妙地打开了困境之门,成功激活了农村养老事业“一池春水”。经过模式的创新变革与设施的改造升级,曾经的乡镇敬老院成功“变身”为功能多元的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生活在那里的老人不仅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能收获无微不至的贴心照料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老人们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无疑是对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最生动、最美好的回应。
不仅如此,我市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积极拓展服务范畴,从为周边社区有需要的老人送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解决老人就餐难题,到走进居家老人家中开展助浴、助洁等服务,再到依托智慧平台搭建起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为老人的生活提供全方位保障……这一系列服务举措,让越来越多的老人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民生的温度,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许昌正以实际行动用心书写着充满温度的养老答卷,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岁月流转中尽情绘就属于自己的幸福“夕阳红”。展望未来,许昌的养老服务必将如璀璨星辰,照亮更多老人的幸福晚年,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温暖注脚。
今年列入“实施农村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民生实事的12所乡镇敬老院
禹州市
郭连镇敬老院
长葛市
佛耳湖镇敬老院
南席镇敬老院
鄢陵县
陶城镇敬老院
彭店镇敬老院
只乐镇敬老院
建安区
张潘镇敬老院
榆林乡敬老院
灵井镇敬老院
椹涧乡敬老院
艾庄回族乡敬老院
小召街道敬老院
数说成就
2023年4月以来,我市统筹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改造房屋面积7万平方米、增加床位1266张
2024年,我市完成14家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入住集中供养特困老人2000余人、社会老人500余人
截至目前,全市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累计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娱乐、助餐、洗浴、康复等服务6.12万人次
目前,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已更新完善全市老年人信息101余万条,录入1428条养老服务设施信息
目前,我市已引进上海凤寰、孝之源、禧仁、福泽园等优质养老服务企业10余家
编辑:李咏梅 刘靖 校对:樊迎喜 张良
责编:毛志刚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