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节前夕,志愿者整理烈士墓上的鲜花。

许昌烈士陵园白色的含笑花开。

核心提示

春花次第争妍,春林逐渐茂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它源自上古时期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

随着清明小长假的到来,许多人在祭奠英烈、返乡祭祖,追思之情渐浓的同时,还会选择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

何为“清明”?3月30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

清明

是节气也是节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节习俗的由来,与寒食节密切相关。相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诞生的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由于清明节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节。此后直到今天,两者常被混为一体一同提及,“清明祭祀”也逐渐取代了“寒食墓祭”,成为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风俗。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发展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主,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并延续至今。

由于清明节所处的时令气温、光照、降雨等各方面条件俱佳,除了扫墓之外,清明节也衍生出丰富而有趣的风俗活动,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

“每到清明节前夕,襄城县首山就会举行风筝节,几百名风筝爱好者聚在一起切磋技艺,尽享放飞的乐趣。”风筝爱好者苏俊伟告诉记者,当风筝飞上蓝天后,有的人便会剪断风筝线,任凭风筝被风吹走。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饮食习俗与春季的时令相关。当日上午,记者在市区一家超市看到,各类青团已经被摆在显眼位置,引得不少顾客购买尝鲜。

“每年清明节前后,我都会买一些青团吃。它不仅好吃,而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买回家给家人尝一尝感觉不错,还颇有仪式感。”一名顾客告诉记者。

青团又叫“清明粿”或“青圆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最早和寒食节有关,后来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在我国江南地区尤为流行。

此外,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柳树生命力旺盛,在春天往往最先吐出新芽。过去,还有一种说法是,插柳的风俗意谓可祛疫鬼。

追思

家国情怀常在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清明节,人们怀念先烈、慎终追远,表达了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清明节前夕,不少群众、社会团体自发来到许昌烈士陵园,通过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敬献鲜花、默哀、聆听英烈事迹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仰。

“英烈为国捐躯、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令人感佩。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把爱国热情体现在具体行动上、融入日常工作中。”前来缅怀参观的市民张乾说。

苍松翠柏间,许昌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人们集体向革命烈士行三鞠躬礼,寄托哀思。

今年清明节前夕,许昌烈士陵园发布“我们是一家人·与烈士认亲”倡议书,旨在通过社会各界的参与,为长眠于此的烈士找到“亲人”,以此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倡议提出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认亲”的方式,通过定期祭扫、学习烈士事迹、传承烈士精神等活动,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

作为党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我市各县(市、区)烈士陵园每年都要接待机关团体和各界群众。讲解员还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企业、进网络,建立了共建共享机制,强化红色教育互动体验,现场宣讲许昌革命史和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推动红色资源优势更好发挥。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着缅怀英烈活动的深入开展,英烈精神将鼓舞人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诗意

风起正清明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而且是诗人的灵感源泉。自古文人爱写以清明节为主题的诗词。

子规清啼、春雨如烟时,看窗外“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总会令人触景生情。

文思泉涌时,诗人摩挲着几案上的素白宣纸,挥毫泼墨,寄哀思于明月,将春景化为诗词,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诗词描绘了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对春天的感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如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著名的《清明》所描写,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追思先人的重要节日,这样的日子,配上滴滴答答的小雨,氛围未免有些许凄清。

但是,对于清明节来说,如果只有“欲断魂”这一种情绪,也太单调了。踏青、插柳、蹴鞠……古代的清明节可是个意义丰富的浪漫节日,这一点从诗词里就能看出来。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唐宋时期,清明节最流行的活动莫过于出门踏青。温庭筠这首《清明日》描写的是人们外出踏青的所见所感,以及游玩时的喜悦心情。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宋代诗人张炎的《朝中措·清明时节》中,提到折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以辟邪、祈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描写了游人在清明时节出门踏青的热闹景象。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清明节的西湖,被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市民表示,清明常在,民族不老。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

清明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清明节追思祖先,提倡家庭、社会对先辈、历史的尊重,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这在人心躁动的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缅怀祖先,珍惜眼前的生活,感受春天的美好,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

编辑:赵欣 李铁凤  校对:王婵

责编:李炎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