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工作的范师傅。吕超峰 边继伟 摄
如今,人们做饭大都使用不锈钢锅或微波炉。其实,就在几年前,包括现在的农村不少人家,都还在用铁锅和铝锅。
那时的铁锅、铝锅基本上都是用手工铸的。手工铸锅,是一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手工工艺,今天,间或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还可以看到铸锅匠在顽强地生存着。
手工铸锅有长处
手工铸锅就是把铁或铝熔化后倒入模具,冷却后制成饭锅。近日,记者在禹州市菜园街与药行北街交叉口处,采访了从事手工铸锅营生的范师傅。
露天经营,没有店面。范师傅的手工铸锅加工点,就在街角一小片空地上。身后的墙上,挂着两排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包子锅(平底锅)和饭锅,这是他的宣传招牌。地上一应俱全的模具壳子,反扣着摞起来,有三四十个。记者来时,正有一位大嫂带着一些铝条和几个旧茶壶,请范师傅铸锅。
“我这几年都是用手工铸的锅。”这位大嫂是禹州市西关宋庄人,专门赶到这里铸锅。她说:“手工铸的锅厚实、耐用,一口锅可以用好几年。”
“这也不算什么手艺,就是手工活儿。谁家有些施工或装修余下的边角铝料,或使坏了的铝壶、铝锅,拿来加工一下,就可以做成新锅用。用坏了,也可以拿来回炉再做,多合算啊!”范师傅边说边用鼓风机吹炉火,一会儿工夫几块铝片就熔化成了铝水。
他一边忙碌,一边在算细账:“以前的锅多结实啊,一口锅一大家人使几十年,裂了漏了修补一下还能使。现在工厂做出来的锅是越来越好看了,就是太薄,不舍得用料,自然不耐使。用坏的机制锅来加工,两个才能铸出一个!”
记者发现,范师傅手工铸出来的锅,和商店里的锅相比显得有些粗糙,可掂在手里沉甸甸的。
一杆公平秤,一套铸锅炉,
一干30年
范师傅今年57岁,老家在商丘柘城。他从20多岁时开始学铸锅手艺,干了30多年,来禹州干这个也有10多年了。
据范师傅介绍,手工铸锅有三道工序。一是化铝。把需要加工的铝料放在容器里加热。铝的熔点是660摄氏度,用炉火加热几分钟铝就熔化成了液态。这时要用小铲把液态铝表层的杂质撇出,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二是浇铸。把熔化并净化过的铝水小心地从孔中注入设置好的模具内,让其自然冷却。三是研磨。待模具内的铝自然冷却后,打开模具取出基本成形的锅具,打去毛刺,或者根据需要钻眼。经过细致的打磨整形,一口锅就做好了。
记者看到,范师傅在浇铸过程中非常小心,因为此时铝水的温度很高,必须防止溅漏伤人。
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却一点也马虎不得。特别是模具,必须保持上下完全契合到位。闲暇时,范师傅用特制的“矸子泥”一点一点地修补模具,又用砂布细细地打,再反复地扣上试验,确保滴“铝”不漏,然后用铅粉把“矸子泥”抹过的地方涂上。沉重的模具在他手中反复地搬上搬下,一会儿就累得他满头汗水。
范师傅做生意有三种方法。一是卖,每口锅根据用料不同卖30—50元。二是换,就是顾客拿着铝料来换,根据来料质量的不同,用900克或1000克换500克的成品锅。第三种方法就是顾客直接拿料加工,每口锅收8元钱的加工费。虽是加工行业,一杆公平秤也是少不了的,秤就放在范师傅的炉火边。“该多少是多少,童叟无欺。”范师傅说。
最后的一茬儿人
最后的话题,自然落到了手艺的传承方面。
范师傅认为,手工铸锅的手艺到他们老时非失传不可,“没有人愿意学了”。他的儿子早年也学会了这个,可早就不干了,做其他生意去了。“这活儿赚钱少,费力气,做出来的锅不精巧,一些讲究的家庭不用这个,产品销路也不太好。”
“我们是从事这门手艺的最后一茬儿人了,想着是门手艺,不忍丢弃它,能干动就干吧!”范师傅说。
如同挑担子游乡剃头、磨剪子戗菜刀、修盆补锅等传统手艺一样,手工铸锅这门手艺也必将随着社会功能的完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尽管,他们铸出来的锅还受到不少家庭主妇的欢迎;尽管,他们还对养活了自己和家人的手艺恋恋不舍,可是,因为制作工艺的落后和产品的单一,这些手艺终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我们今天能做的,只有用文字和相机,记载下来曾经的这些。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