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平车?过去的童车什么样?掂棍是干什么用的?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带您“穿越”访古

这里不仅展示物品,而且展示中原农耕文化的精、气、神

2016-05-20 15:24:07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龚政明

我要分享:

摘要:

名誉馆长汪庆华(右四)为大学生讲解古代石磨的用途。记者 牛书培 摄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记者走访了我市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博物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这里除了展品丰富外,还极具文化底蕴;不仅有农耕时代的农具,而且有许多与农业生活相关的物品,如地契、民房砖瓦、花轿、服装、家居器具、刺绣、剪纸,甚至还有唱片机、结婚证、童车等,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过去农民工作、生活的情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展品,而且是由一件件展品勾勒出的“时代”。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比电视剧里更真实的“穿越”,能切实感受到中原农耕文化的精髓、气息、神韵。

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八一路东段的许昌学院内,是河南省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河南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由许昌学院主办、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监管,是详细地展现中原农耕的源流、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许昌学院从2010年开始筹建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2012年正式开馆,现在仍在不断补充展品。该院领导对该馆倾注了大量心血。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该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有展品3000余件。

为搜集展品,许昌学院发动2万多名教职工和学生。许昌学院一些退休的老领导非常关注这项事业,经常走村入户,搜集展品。此外,一些企业家、收藏家也向该馆捐赠展品。该馆的展品不求华丽,但求真实,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的风貌,“接地气、通民情、贯古今、重文化”。

该馆开馆以来,已接待22个省(区、市)的参观团体660余个,参观人数达8万人次。

该博物馆周一闭馆,周二至周五、公共节假日预约接待团体参观,周六、周日08:30—11:30、14:30—17:30免费向公众开放。

镇馆之宝——“活化石”太平车

采访当天,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许昌学院党委原副书记汪庆华,许昌学院纪委原副书记徐中森,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原主任孟聚教授,向记者一一讲述了馆内宝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该馆的镇馆之宝是太平车。太平车被称为“中国车辆的活化石”。据《路史后纪》记载:“奚仲发明车辆,夏禹时期封奚仲为夏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之事。奚仲父子广纳民智,在原有舟车的基础上终于研制出四轮太平车,曰‘舆’。”太平车四周的木板被铁铆钉和木楔固定,有4个木轮子,由一段段弓形厚“铁瓦”围镶着轮边。四个轮子转动时会发出“咕噜”的声音。它具有载重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地势平坦的地区运输大批物品。过去,拥有太平车的多是富裕人家或商行货栈。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架子车等更便捷的新型车辆出现,太平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这种车的存世量非常小。

该馆的这辆太平车背后还有一段故事。2012年,河南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说一个农民把一辆旧车推到郑州街头想卖掉,但一直没有人买。徐中森等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新闻后,慧眼识“真宝”,马上跑到郑州将此车买回来。随后,河南电视台记者还专门来到该馆进行了采访。

“中人”的后代捐赠地契

该馆还存有不少地契,有清朝的,有民国时期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其中一部分地契由一个“中人”的后代捐赠。

“中人”,旧时指居间介绍或做证的人。居间是一种商业形式,是牵线搭桥、举荐媒引,促使交易双方成交的一种经纪活动。从中获取报酬的人就是居间人,也称“中人”。

中国古代的地契有“民契”与“官契”之分。地契由卖方书立,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坐落、四至、地价、出让条件,由当事人及其亲属、四邻、“中人”及官衙等签字盖章。未向官府纳税的地契称为“白契”,经官府验契并纳税后称为“红契”。只有“红契”具有法律效力。地契由买方保存,作为土地所有权凭证,可以进行抵押贷款。

过去的童车设计得很周到

该馆还有一个大物件——农民结婚时用的花轿。花轿顶端装有好几面手掌大小的方镜。按照民间迷信的说法,这些镜子是为了“照妖”,防止不干净的东西伤害新娘。花轿内部空间较小,没有专门的座位,而是用一个箱子代替。箱子里装的是新娘的嫁妆,新娘坐在屁股下面能防止嫁妆丢失。花轿上还有108个铜铃,抬轿时铜铃会响,十分悦耳。

新娘结婚后,就该生孩子、带孩子了。馆内还有一套照顾孩子的器具,分为睡、坐、站、走四大件。睡的是摇篮,用藤条编成,既结实又透气。坐的是许昌人俗称的“坐簸车”,相当于现在的童车,有轮子。坐凳上还专门挖出一个半圆形的孔,方便孩子把屎拉到地上,比现在的童车设计得更周到。这也是无奈之举。过去,农村妇女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下地干活儿,只能让孩子坐在“坐簸车”上随便拉,等干完活儿再给孩子擦屁股。站的器具叫站桶,这种桶上部分由木栅栏组成。把孩子装在桶中,胳膊露在外面,腋窝架在桶口,支撑身体站立。桶下部是一个类似抽屉的圆形空间,里面放手炉、木炭等发热的东西,冬季能给孩子保暖。过去的学步车和现在的大不一样,不是圈着孩子的那种,而是带轮子的木架子,像小推车,小孩儿可以推着学走路。

这里还有纸做的首饰盒。过去人们较穷,买不起首饰盒,就把废纸浸水捣碎做成纸浆,然后倒进模具,固定成坛子的形状。晾干后贴上有图案的纸,非常漂亮。

掂棍体现了旧时代农民的艰辛生活

汪庆华专门给记者介绍了一个工具——掂棍。掂棍是农民挑东西时支撑扁担用的。掂棍顶端有个凹槽,底部是尖的,能插进土中。农民用扁担送粮食,有时要走很长的路。途中累了,就把扁担架在掂棍上,自己站着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走。

农民为何不坐地上休息呢?汪庆华说:“人靠一口气。农民如果坐下休息,就会松气,歇着歇着就不想起来了,容易腿软,想走也走不动了。这个工具充分体现了过去农民艰辛的生活!”

馆中还有一口缸,缸上有19个补丁。过去人们很穷,碗、坛、缸等瓷器坏了,都会找锔匠修补。补一个坛子或者缸,价格是买一个坛子或缸的1/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锔匠生意最兴隆的年代。“现在,在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的生活和过去相比有天壤之别。碗、缸等破了,买个新的就是了。所以,锔匠基本消失了。这口缸是费了好大劲儿才在偏远山区找到的。”汪庆华说。

该馆的展品还有很多,背后的故事也挺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现场观赏、品味。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