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锈迹斑斑的竹刀。
寇留柱(左)和寇金山向记者展示当年使用的竹刀。
阅读提示
20世纪7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兴起,各村都搞副业、抓经济,力争上游。一时间,农具厂、印刷厂、砖窑场等一大批低门槛、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运而生,甚是红火。
在塘坊李社区,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村中曾有一个叫“竹叶社”的集体“企业”,当年十分红火,3天加工60吨竹子。后来,因生产队“分家”,“竹叶社”被解散,令人叹息。
依靠市土产公司,塘坊李村成立“竹叶社”
63岁的寇金山是塘坊李社区的居民,也是“竹叶社”最早的成员之一。“当年加入‘竹叶社’时我只有18岁,和我一同加入的还有19岁的李明哲和15岁的秦春林。”寇金山回忆,当年塘坊李村成立“竹叶社”,请的是临颍的竹艺师傅孙广华。他在村里选了3个年轻人当徒弟。
塘坊李村没有竹子,周边的村镇也没有竹子,为何要成立“竹叶社”?寇金山说,当年,市土产公司的知青在塘坊李村劳动,并在村里成立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的成员有五六十人,均是市土产公司职工的子女。为支持塘坊李村发展生产,青年突击队鼓励该村成立“竹叶社”,并说服市土产公司的领导以内部价提供竹子。
“那个年代,生产物资都是计划配给的,没有关系和资源,个人很难找到竹子,更不要说进行竹艺加工了。”寇金山说,靠着和市土产公司的这一层关系,生产用的竹子不用发愁,加工的竹制品不愁销路。于是,塘坊李村的“竹叶社”很快便成立了。
当年的塘坊李村经济条件较好,在长村张乡比较吃香,乡里的很多活动在该村举行。当时,全国都在备战、备荒,塘坊李村生产队修建了一间大房子,做动员工作时当礼堂,平时当仓库,新成立的“竹叶社”就在那里进行生产。
“竹叶社”是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所有开销均由塘坊李村负责,成员能在这里挣工分。“一天挣1分,无论刮风下雨都能挣工分,一个月轻轻松松地挣30分,比干农活儿强太多了。因为雨雪天不能干农活儿,所以无法挣工分。”寇金山说。
此外,村里还管临颍来的竹艺师傅吃住,跟着竹艺师傅学习编竹筐、竹帘的小徒弟很享福,能为家中省一人的口粮。“被竹艺师傅选中,每天能挣工分,有饭吃,我们3个年轻人甭提多高兴了。”寇金山回忆道。
竹艺加工不容易,大拇指经常被削
3名年轻人在竹艺师傅孙广华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破竹、削竹、穿竹,一道道工序学下来,他们逐渐掌握了竹艺加工技巧。
“我们跟着竹艺师傅,可以做一些简易的竹制品,比如竹床、竹帘和竹筐等。”寇金山说。
制作各种竹制品都需要从破竹这道工序开始。破竹需要真功夫,一根圆竹先破成6瓣至8瓣,然后削成只有几毫米厚的竹篾。破竹不像切菜,手指需要朝上固定竹子,顶着刀刃。因此,手指内侧很容易被竹刀误伤。
6月7日,居民寇留柱从家中找到一把锈迹斑斑的竹刀。“很久没用过了,现在这把竹刀钝了。以前,这把刀很锋利,我的手指经常被它伤到。”寇留柱说,竹刀磨得锋利才能轻松地破竹。
“你看,我的大拇指现在还有当年被削伤的痕迹。”寇留柱说,由于多年从事破竹、削竹工作,他的大拇指内侧伤痕累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事竹艺加工的人,哪一个没被竹刀伤过?”寇留柱说。
竹子削成片后泡在大缸中,泡软后再进行加工。很多人认为制作竹篮、竹篓比制作竹床容易,其实不然。制作竹床最难的是穿眼儿,需要把厚厚的竹板钉在一起,必须严丝合缝。这很考验竹艺工人的基本功。
60吨竹子3天加工完,每天24小时生产
塘坊李村加工用的竹子有毛竹、镐竹等。竹制品有矿山用的竹筐,酒厂用的酒篓,百姓用的竹帘、竹床、竹架板等。前期销售由市土产公司负责,几乎不愁销路,生产多少销售多少。后期,“竹叶社”派业务员拓宽销路,竹筐主要销往禹州的矿山,酒篓销往临颍的酒厂,竹帘、竹床则在许昌销售。
据寇金山回忆,“竹叶社”用的竹子都是市土产公司提供的,他们只需打声招呼,便可以直接到市土产公司的仓库拉竹子。销路打开后,村民不用到市土产公司的仓库拉竹子,而是直接到火车站拉,然后运回塘坊李村。“销路好的那几年,我们生产最多的是竹架板。60吨竹子3天就能加工完。”寇金山说,“竹叶社”成立于1974年,1976年达到顶峰,效益不错,成员增加至三四十人,每天24小时生产,人歇机器不歇。
繁荣的“竹叶社”为塘坊李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到年底算工分,原来1工分相当于两角钱,有了‘竹叶社’的分红,1工分相当于三四角钱。发到村民手中的钱比以前多了一倍。”寇金山说,经营“竹叶社”搞活了村里的经济,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越来越多的村民想加入“竹叶社”。
然而,好景不长。1978年左右,塘坊李村由一个生产队分成3个生产队,红火的“竹叶社”突然停产,最后被解散。在声声叹息中,“竹叶社”从塘坊李村消失了,曾经锋利的竹刀再无用武之地,开始生锈、变钝,最终被扔到墙角,成为废铜烂铁。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