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我市群众欢度元宵佳节掠影

2019-02-22 10:31:51 来源: 许昌网 作者:

记者 王增阳

如果要给中国几个重大传统节日寻找一个主题的话,春节代表辞旧迎新,清明寓意慎终追远,中秋祈盼阖家团圆,端午追思古代先贤,那么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带给中国人的,则是浪漫与华丽。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著名词作中,他透过花千树、星如雨,混迹在潮水一般的赏灯人群中,感受到了元宵节的锦绣繁华。满城灯火,众人狂欢,蓦然回首,不期而遇,何其浪漫。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既是新年庆祝活动的一个高潮,又寓意着新年已经度过,生活开始恢复正常。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道教文化中,当日是上元天官的生日,传说他会来到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所以又名“天官赐福”。汉武帝也会在这一天,在甘泉宫举办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起源。古人常把夜称为“宵”,正月又称元月,故而此夜被称为“元宵”。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定为民间节日之一。到了隋朝,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已非常热闹,而且通宵达旦。

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更是多姿多彩,从繁华的城市以至偏僻的乡镇,处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唐朝苏味道的诗作《正月十五夜》这样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人山人海,灿烂的灯火将天上的星星也映衬得黯淡无光。

北宋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朝中期还出现了专门的灯市,灯市从正月十五持续到正月十九,灯品琳琅满目。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南宋开始蔚然成风。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灯谜是把谜面写在纸条上,有的直接写在灯笼上,然后由猜谜人进行竞猜,既能益智,又能娱乐,为元宵节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

如今的许昌,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有着充足而旺盛的生命力。第六届灞陵桥新春庙会、曹魏古城曹魏民俗年、神垕古镇首届新春庙会、第三届夏禹民俗文化大庙会等具有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时代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精彩上演。全市各界群众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游古城,呈现出一派欢天喜地、和谐吉祥的节日喜庆景象。

元宵节期间,第六届灞陵桥新春庙会上演的火龙钢花,引得观众大声叫好。表演火龙钢花前要用焦炭熔化生铁,烧制铁水,打钢花时,两位师傅相互配合,一位师傅用木勺舀起铁水,凌空抛起;另一位师傅则使用木板用力击打,将铁水打向夜空。1500℃的铁水被师傅打入长空,漫天纷飞,似火舞银花,大气磅礴,灵巧传神。

在建安区北海公园,元宵节期间,建安区元宵节民俗文化活动展演精彩上演,建安区15个乡镇、社区推送的28支表演队共计828名演员参加。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民俗表演如火如荼。

元宵节期间,300余名市民和读者参与了许昌市图书馆举办的第六届“闹元宵、猜灯谜”有奖竞猜活动。400条灯谜整齐有序地悬挂在红绳上,五彩缤纷,营造出节日的喜庆气氛。谜面内容包含汉字、人名、地名、花卉等,还专设了儿童灯谜,涉及面广,趣味性强,吸引了市民的踊跃竞猜。

潮涌东方,盛世祥和。在新时代背景下,元宵节孕育出更加引人入胜的习俗和庆祝活动,也延续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附件: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