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干戈李村党支部书记韩秋合为村中65岁以上老人送粽子、糖糕。
阅读提示:
传说,东汉末年,曹操派四员大将安营扎寨于干戈李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常年练兵。四员大将经常在此切磋武艺,因谁也不服谁而大动干戈,干戈村因此得名。随后,李姓人士迁于此地并繁衍生息,村子因此被称为干戈李村。“要想富,先修路。”干戈李村重视道路建设,让条条大路通四方。
社区名片
隶属单位: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乡
办公地点:长村张乡干戈李村村委会大院
村党支部书记:韩秋合
村委会主任:韩秋合
辖区范围: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乡干戈李村东至长村张乡营孙村,西至长村张乡长村刘村,南至长村张乡高庄村,北至长村张乡洼孙村。
社区特点: 交通便利,文化生活丰富,全村上下善孝祥和。
四大营地化干戈为玉帛,成就了如今的小村庄
干戈李村位于东汉末年曹操练兵的营孙、韩营、王子营、水营四大营地的中心。传说当年曹操派了四员大将分别在四大营地练兵。四员大将经常带领兵士在干戈李村切磋武艺。由于谁也不服气谁,他们经常大动干戈,村子因此叫干戈村。随着李姓人士迁入并繁衍生息,村里大多数人姓李,因此有了干戈李这个名字。
据80岁的村民李树安介绍,李姓家谱记载,本村的李姓村民由山西洪洞迁来,当时只是一个家族,安居于此地并繁衍生息。
对于干戈李村名字的由来,76岁的李遂安说出了另外一个传说。“曹操四大营地的四员大将在此比武,一位李姓大将胜出,从此四员大将化干戈为玉帛,为后人留下了干戈李村。”
“除了四大营地和干戈李村的由来外,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村还出过一个大人物呢!”今年72岁的俎根旺说起了一段他听说的往事。
在干戈李村曾经有一个劫富济贫的义匪叫郭少斋(音)。他在村里威望很高,经常“借”土豪劣绅的钱给村民做好事,深得民心。这引起了一些土豪劣绅的不满。最后,他被土豪劣绅害死。“他当时住的是一个四合院,就在我们村西头。后来他的小楼被公家当成仓库使用。”俎根旺说。
修路能让村民走出去,建校使教育从娃娃抓起
“要想富,先修路。我当村党支部书记后,在修路上做了很多工作。”韩秋合说,2003年他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从此书记、主任的职责一肩挑。当时,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大坑小坑遍地,走几步鞋底就会粘上厚厚的泥。
“我们村的土地跟其他村不一样,这是我们村的特色。”韩秋合说,祖辈传下来一句话:黑胶泥粘死老婆儿鞋。意思是干戈李村的土地大部分是黑土地,土质很黏,粘在鞋底能把鞋粘下来,老太太踩上去经常拔不出来脚。“传说归传说,这样的土地下雨天最愁人。”
在修路之前,一到下雨天,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躲在家里,谁也不肯出门。长此以往,大家都成了“宅民”,除了守着点儿庄稼外,很少有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因此,韩秋合上任后第二年,琢磨着给村里修路,让大家走出去。10多年来,韩秋合四处筹资,硬化道路6.67公里,包括东西、南北8条大路和几条背街小巷。
如今,每家每户都能顺着大路到达市区,很方便。慢慢地,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各家各户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今年,我有一个新计划,那就是再修2.2公里路。”韩秋合说。
除了修路外,干戈李村还重视教育。“我们村是长村张乡最大的自然村,有3600多口人,因此孩子也比较多。以前没有村办幼儿园,村里的孩子都被送到外面上幼儿园,十分不方便。2015年,村委会筹资百余万元,建立现代化的村办幼儿园,从市区招聘了十几名幼儿教师。如今,幼儿园接收了140多名本村和外村的学龄前儿童。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为了让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将努力建造一所小学。” 韩秋合说。
全村人自筹资金孝敬老人、救困济贫
今年年初,韩秋合带领村干部学习了传统文化教育,深有体会。为了让村民们都受到善孝、诚信教育,他回村后,在村委会腾出一块地方,成立了“传统文化大讲堂”。
刚开始没有资金,他就自己花钱从外地请老师讲课。“刚开始大家不太愿意听,我便一家一户通知村民去听课。后来,大家竟然听得入迷了。只要到听课时间,不用通知,大家都会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很多原本不和的婆媳、妯娌、邻居明显地改善了关系。大家比着孝顺父母,争着为邻里做好事。
为了帮助村里的五保户和贫困家庭,韩秋合在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后,成立了“干戈李村慈善协会”。他发动全体村民捐款。他带头捐了2000元,村民们有的捐几十元,有的捐几千元,最后筹集了13.8万余元。
“我们的慈善协会是经过民政局批准备案的正规组织,善款的使用透明,主要用于逢年过节给全村65岁以上老人送慰问品,扶持贫困家庭、五保户。另外,村里有的孩子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慈善协会用这笔善款进行资助。”
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干戈李村一片祥和之气。今年端午节,他们用善款买来食材,给村里4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包粽子、炸糖糕。
“活了这么大年纪,能够看到全村的男女老少像一家人一样生活,我非常满足。”该村的李树安老人激动地说。
记者手记:
聆听黑土地的故事
刘力华
在干戈李村口的小广场边,我们围坐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榆树下,听村中几位上岁数的老人讲述久远的过往。虽值酷暑,树荫下却是一片清凉;夏风中偶尔传来远处布谷鸟的鸣声,空气里弥漫着暴雨欲来的湿热气息。像所有千年古村一样,平常日子这里尤为静谧,它的静能去除人心底的浮躁与戾气。时光在这里慢慢悠悠地走过,有一瞬间竟会让你觉得仿若停滞不前了。
据传,一千多年前曹操曾在村子四周安营扎寨,兴兵操练。一名李姓军官率部在比武中拔得头筹,“干戈李”的名字由此而来。也许正因为这个不安定的名字,村民说,多年来,这里很不太平。因为位于城西偏远处,战乱、匪祸似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土匪窝”曾是旧时这里的别名。
但是,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从来没有停止过与命运抗争的探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干戈李人靠勤劳的双手,在家乡特有的黑土地上丰衣足食。黑土地营养充足,亩产量远高于周边村庄。天道酬勤,80多岁的村民李树安提及此事,禁不住咧着嘴笑。家乡富饶的黑土地,让他深以为傲。近年来,村中半数以上青壮年转战市区建筑工地、装修市场,凭着精湛的手艺和不怕吃苦的优良品质,拼出了一方新天地,让自家的小日子越过越舒坦!
干戈李村党支部书记韩秋合原是市区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后回家乡扎根,支书一当就是10多年。10多年来,他带领党支部委员一班人修路、通电、建学校,桩桩实事儿暖了百姓的心。
那天中午,我们刚刚结束采访,要离开村庄时,夏日的一场暴雨倾泻而下。突然想起那句俗语:黑胶泥粘死老婆儿鞋。因为干戈李的黑土地下雨成泥后特别黏,所以有此说法。呵呵,这天,这雨,难不成想让我们亲身体验一把这黑土地的亲热劲儿?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