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钧一发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发印象

2016-08-30 15:49:50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王增阳 通讯员 边继伟 文/图

我要分享:

摘要:



杨发近影。  


钧瓷酒瓶




初识杨发,是因为他的一句话。

当时是在一个酒场上。“想发不?想发就找发哥!”杨发笑容可掬,一边自我介绍,一边给大家敬酒。他脸微胖,亦庄亦谐,笑起来一团和气,真像一个掌柜的。

他就是个掌柜,而且是个跨行业经营的掌柜。钧瓷圈里,他烧酒瓶烧得最好,“华龙红”一枝独秀。餐饮界,他的杨岭寨生态农庄在神垕镇独具特色,声名远扬。

1972年出生的杨发,毕业于神垕镇陶瓷职业高中,随后进入钧瓷一厂。相对于很多钧瓷大师注重师承门户来说,他从未具体跟过哪位师傅专学某项技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说:“是钧瓷让我踏进艺术之门,我的老师就是钧瓷。”

“以钧瓷为师”的他,在进厂到厂子倒闭的几年里,辗转干过成型、造型、烧成等诸多工作,师从众师,博采众长,学习了制作钧瓷的整个流程,为他将来的钧瓷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钧瓷一厂倒闭后,杨发和许多人一样,为谋生干过很多行当。他天性厚道,爱结交朋友,逐步完成了社会资源和人脉的积累。2006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建起了华龙钧窑。

酒钧“九钧”

初建钧窑,杨发和所有人一样,想把传统钧瓷烧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没人帮忙,建窑之初的艰难不堪回首。记不清烧坏了多少窑,砸了多少瓷器,杨发终于克服了技术难题,华龙钧窑逐步走上正轨。

可是,一句话和一件事,改变了他的钧瓷之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发认识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玉骉。他说了一句话:“钧瓷必须走产业化、实用化的道路。”这句话让天天烧钧瓷、砸钧瓷的杨发产生了很大触动。“在新的时代,钧瓷不应该还束缚在宫廷御瓷的黄绸带里,应该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动不动标价几十万元的天价钧瓷不会长久。”杨发认为。

这时,有件事刺激了他。

一位经营杜康酒的老总慕名来到神垕镇,寻求钧瓷酒瓶合作的厂家。因为酒瓶属于实用瓷器,用钧瓷做,受成本和技术方面的限制,很多厂家做不成,也不愿做。杨发敏锐地认识到,用钧瓷做酒瓶,大有可为,值得一试。

这一试,试出了大文章。

酒瓶看起来简单,工序却一点儿也不能少。经过反复试验,杨发逐步克服了酒瓶尺寸规格,以及瓶口、瓶塞等方面的技术问题。由于钧瓷有开片的特性,装上酒后,时间长会随着开片慢慢渗出。他又调整了酒瓶内、外釉料的配比,使同等温度条件下,里釉不开片,而外釉开片,成功地克服了渗透的问题。

做酒瓶主要靠走量,价格相对低廉。杨发记得,刚开始做,半公斤装的酒瓶价格几十元,一单也就二三百只,利润很微薄。他严把质量关,坚持客户至上,诚信做人,很快就积累了一大批客户,和很多酒类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

杨发偏爱红色。在华龙钧窑的展厅里,展架上各式各样的钧瓷酒瓶不胜其数,不但有观音瓶、玉壶春、梅瓶、淑女瓶、净瓶等传统瓶型,而且有很多生肖作品、创意作品、异型件,都被他改成了酒瓶,每一件上方都有瓶塞,打开就是容器,“在我这里,没有不能做酒瓶的”。而最惹眼的,就是他作品的釉都呈鲜艳明亮的红色,拉丝红、宝石红、牛血红、赭石红、玛瑙红、玫瑰红……红得肆意,红得透彻,红得令人心醉。

“这些都叫‘华龙红’!”杨发打开了话匣子,“过去,钧瓷界有句人尽皆知的行话,叫‘要想穷,烧钧红’。由此可见,钧红的烧制是多么困难,多么不容易。随着近代技术不断突破,烧制钧红再不是件难事,但是想烧成这样纯粹、有特点的拉丝红,就只有我了。”

“这不,前天刚和北京的‘祥龙桃酒’签订了3.8万只酒瓶的供货协议,他们预付了10万元定金。”杨发指着车间的一批坯件说,单钧瓷酒瓶每年的产量即可达到50万只。

今年年初,杨发向国家商标局申请的“九钧”商标,正式被批准使用。杨发说,在中国汉字中,九是至高、至多之数,九钧,即取博采众长、独成一家,也暗合“酒钧”、“酒中君子”之意。

九钧一发,一发不可收拾!

杨发的“文化链条观”

工艺美术大师,能不能做餐饮?

杨发做钧瓷酒瓶异军突起,于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按常规,他应该继续在“大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没有“师承”、不囿常规的杨发,又把目光放在了更高、更广的层面。

众所周知,每天来神垕的人很多,神垕的各色小吃,如卤肉火烧、饸饹面等很出名,可是神垕镇没有一家有特色的、绿色健康的餐饮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神垕的接待能力。看准这个方向后,杨发举全家之力,于2014年启动了他的杨岭寨生态农庄。

农庄就选址在华龙钧窑后边,占地20多亩,依势而建,以一排15间窑洞上下分岭,上面是蔬菜种植农场,下面是餐饮接待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杨岭寨生态农庄绿树葱茏,曲径逶迤,各种时令花草、水果应有尽有,鸟语花香。

如同朴实厚道的钧瓷一样,杨岭寨生态农庄的驴拉石磨豆腐、卤水豆浆、清水生的绿石芽及黄豆芽、散养柴鸡、山野菜、时令新鲜草莓等特色美食,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古镇的风味,让人唇齿生津,久久难忘。

一字排开的15个窑洞房间内,除了古朴的门窗、桌椅之外,都专门放置了一件钧瓷。“大展宏图,万事如意,太平有象,出戟尊,飞龙在天……”每个房间都以杨发多年烧出来的得意之作命名。游古镇,尝美食,赏钧瓷,看窑变,有客人说,这真是到了钧瓷的老家了。

“我做生态农庄,也是为了更好地做好钧瓷,做大钧瓷。”杨发说。随着神垕古镇以钧瓷为翼声名鹊起,我们应该做的事就是超越钧瓷本身,同时做好以钧瓷为本的相关产业,把钧瓷文化延伸到旅游接待的各个层面,打造钧瓷文化体验游等品牌,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准。

这就是杨发的“钧瓷文化链条观”。神垕镇陶瓷职业高中毕业的杨发,总结起文化战略头头是道。展望未来的发展,他踌躇满志!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