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影之路

——记摄影家耿亚伟

2016-09-09 15:39:21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王增阳

我要分享:

摘要:

钧瓷《青风明月》(耿亚伟 摄)

窑火升腾(耿亚伟 摄)



名家名片

耿亚伟,男,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理事,许昌市摄影协会副主席,禹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禹州市艺术摄影协会主席。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各大摄影展获奖。2006年,其作品《冬韵》获第十五届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一等奖;2008年,耿亚伟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称号,其抗震救灾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2011年,耿亚伟凭借作品《钧瓷作坊》获得“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闻类优秀摄影师称号;2014年,其作品《推手》获得国际太极拳摄影大赛金奖。

□本报记者 王增阳

耿亚伟又一次前往北京,这一次他并不是为了拍摄什么新作品,而是参加一场展览。9月6日,中原风·河南省书法美术摄影作品晋京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继2011年后,河南省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再次集中亮相北京,耿亚伟的作品得以入选。

“这是一次河南省书法、美术和摄影作品的集体展览,我拍摄的作品《钧窑》得以入选。此次展览荟萃了我省书画摄影艺术家精心创作的300余幅作品,展现了底蕴深厚的河南中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能够有作品入选其中,而且是我长期拍摄的神垕钧瓷题材,心情很激动。对我来说,这是立足本土、宣传家乡、传承本土文化的绝佳机会,也是向外界宣传弘扬神垕古镇厚重历史和钧瓷文化的一件大好事。”耿亚伟说。

从踏上摄影之路至今,耿亚伟不忘初心,不断探索着摄影的意义。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不断寻找着照片中所蕴含的普遍性意义,寻找着能打动人心的那一份真诚、一份感动、一种共鸣。

耿亚伟接触摄影的时间很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禹县棉纺织厂工作的他担任宣传员,用厂里仅有的一台傻瓜相机为企业拍摄宣传资料照片。1992年,耿亚伟辞掉工作,经营起了一家15平方米的照相馆,从此走上了专职摄影之路。

熟悉耿亚伟的人都知道,在耿亚伟众多拍摄题材中,古镇神垕是一个绕不开的标志性题材。

从20世纪90年代起,耿亚伟将手中的镜头对准神垕古镇和传统的钧瓷文化。“从最开始无意识的随意拍摄,到渐渐被神垕的魅力所折服,我对古镇神垕的认知不断加深。从发现了神垕的美,到用照片记录古镇历史的延续,我在内心深处逐渐融入神垕。神垕的资源太丰富了,与很多古城、古街相比,神垕除了具有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之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民风民俗和钧瓷文化引人入胜,当地人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淳朴而自然。”耿亚伟说。

多年来,只要一有时间,耿亚伟就会驱车前往神垕。在神垕的街道上穿梭,耿亚伟的镜头不仅对准古色古香的历史遗迹,还对准生活在这里的人。他的专题摄影作品《活着的古镇——神垕》,历时数年之久,以传统纪实手法,采用黑白影像,系统而翔实地记录了这座千年古镇丰厚的历史遗存、自然风貌和人文风俗。耿亚伟说,神垕的题材是拍不完的,一年四季,风霜雨雪,都是最佳的创作时间,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来此拍照。

在神垕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中,钧瓷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闪光点。耿亚伟希望将钧瓷文化通过影像方式加以记录、呈现并传播给世人。持续十几年的拍摄让耿亚伟和钧窑的很多老板和窑工都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聊天儿、一起练泥、一起装窑。耿亚伟在这种最自然的状态下按下快门,留下精彩动人的点滴。“钧瓷传人绝不是把玩泥土的匠人,而是用心灵去工作的艺术家。如果大家能从我的摄影作品中看到窑工们对泥土的心灵感知,那正是我的照片所希望表达的。”耿亚伟说,虽然条件还不成熟,但他期望用摄影的方式将神垕推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神垕题材只是耿亚伟人文摄影中的一部分。起初,他也像大多数摄影人那样,主攻风光摄影。2000年左右,他的拍摄兴趣转向了人文摄影。“原来我在全国转,拍了很多美丽风光。2000年时,我开始反思,拍这么多风光有什么用?我留意到很多获奖照片都有人的元素在里边。风光虽然美丽,但会长久存在,只要选好时间就能拍;人文的东西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年和明年会很不同,可能以后你就看不到了。就是在这样的反思中,我开始逐渐记录人文。”耿亚伟说,2003年“非典”时,他看到很多摄影人奋不顾身地拍摄人文照片,这对他触动非常大。

2008年汶川大地震,耿亚伟告诉自己,一定要去一线拍摄。这种灾难性题材在拍摄中带给他的触动和碰撞永远铭记在耿亚伟的脑海中。11天时间里,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耿亚伟用相机拍摄了近5000张珍贵的图片,记录下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瞬间。

用摄影镜头去关注人文,开启了耿亚伟更加长远的摄影道路。这是耿亚伟在长期的摄影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道路。在耿亚伟的拍摄题材中,摄影专题《风吹西海固》同样引人注目。2011年,耿亚伟第一次走进宁夏西海固拍摄。当地人很贫穷,生活很艰苦,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和习惯。此后,耿亚伟一直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耿亚伟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捐款捐物,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得到改善。在当地,学生们对耿亚伟很尊敬,他还被当地的阿訇授予“荣誉村民”称号。“我一直都很关注回族朋友的生活,通过我的微信平台,帮助他们把很多枸杞销售到了禹州的中药材市场。”耿亚伟说。

“人文摄影不单单是按下快门,而是要去思索用摄影的影响力去关注民生。”耿亚伟说,摄影作品不能没有灵魂,通过镜头让更多的人对某一事件引起重视,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

在耿亚伟看来,真正的摄影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耿亚伟把握一个方向,就是用微信平台宣传好身边的事、人和景,把禹州的风光、民俗和生活方式等传播出去。发现身边熟悉之物的美丽之处,才是有思想的摄影人的表达方式。摄影师要在平凡中发现美。耿亚伟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发现禹州的美丽和景色,把家乡呈现给更多的人,把最可爱的家乡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现在内蒙古、西藏、北京等地的人都期待着耿亚伟的作品,这种力量和动力驱使着耿亚伟不断拍摄,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耿亚伟始终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作品的好坏没有一个严格的固定标准,真正的传世作品是靠老百姓来判断的,能广泛传播和流传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将近30年,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但耿亚伟一直没有改变对摄影的爱好。摄影是他一生执着的追求,他永远不会停下来。

相机拍摄的照片是一种传播媒介,但对耿亚伟来说,摄影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在耿亚伟看来,摄影是用来“说话”的工具,在无声中传达着自己的思想和对人生百态的独特认知,摄影的力量不可低估。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