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之一

百余年前,潢川老艺人许昌开照相馆

摘要:

悟真照相馆工作人员合影。前一为杨伟杰,后排右一为杨福庆。

1991年,南悟真照相馆改造前,员工合影留念。


核心提示

时下,曹魏古城开发在即。不久的将来,护城河内的许昌老城区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不可避免的是,一些老门店、老房子也面临拆迁。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底蕴的古城,许昌出现过很多“老字号”商铺,它们历经繁华与动荡,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中,或退出历史舞台,或愈加兴旺。本期《许昌往事》栏目和你一起回顾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及几代人在此留下的难忘回忆。

武汉偷着学照相,信阳先开照相馆

照相技术由西方传到中国,黑白照、彩照,从富贵人家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照相已从胶卷时代“步入”数码时代,尤其是数码照相功能被“植入”手机后,人人都成了“摄影师”。照相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今,在市区居住的老许昌人提起照相,大都会想到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在不少老人的家中,还放着在这两家照相馆拍摄的黑白照片。如今,位于市区南大街的新天地影像数码冲印店门牌上仍有“南悟真”的字样,店里还能找到悟真照相馆的痕迹。

许昌悟真照相馆的创始人叫杨鹤亭。9月21日,在市区文会街许昌市老干部休养所,记者见到了杨鹤亭的后人杨四宝。

今年52岁的杨四宝是杨鹤亭的重孙,他的爷爷杨伟杰、父亲杨福庆,都曾在悟真照相馆当摄影师。

杨四宝说,在他幼时,奶奶杨素梅经常给他讲,曾祖父杨鹤亭是信阳潢川人,1.7米的个头儿,聪明、沉稳,小时候虽然没上过学,但也识些字。有一年,还未结婚的杨鹤亭从潢川到武汉,在一家书画装裱店当学徒。

书画装裱店隔壁有一家照相馆,当时照相用的是针孔成像技术。杨鹤亭对此非常好奇,不忙的时候就往照相馆跑,与照相馆老板熟识后,偷偷地学起了照相。几年后,杨鹤亭回到信阳开了一家照相馆,挣了一些钱,还购置了房产。杨鹤亭的几个兄妹很眼红,欲占其财产,逼他离家。

许昌三元宫安家,照相馆取名“悟真”

“我曾祖父很无奈,挑着筐,一头坐着大儿子杨海峰,另一头坐着二儿子杨伟杰,和妻子一起,逃荒似的来到许昌。”杨四宝说。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开通。交通的便利促进了许昌工商业的发展。“当时,在许昌人眼里,南大街就如同现在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许昌作家刘向阳在他的《老城拾遗》中这样描述。

来到许昌后,杨鹤亭看中了市区春秋剧院(现春秋广场西邻)三元宫道观的位置,决定在那儿“安营扎寨”。

当时,三元宫旁边有一个戏台,经常有人唱戏、看戏,非常热闹。杨鹤亭在上海一个商人的帮助下,到上海购买了镜头等进口器材,回到许昌自己动手制作木箱,组装成了一部照相机。这几乎花去了他全部的积蓄。为节省开支,他自制布景、花座、假山等道具。

1911年,杨鹤亭在许昌首开照相馆,许多人来看稀奇。一天,店里来了一位佛家弟子,为商号取名“悟真”,意为醒悟、真实,追求“朦胧中的醒悟,醒悟中的真实”。

杨四宝说,当时的照相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照片上的人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照相馆叫“悟真”名副其实。

杨鹤亭被称为“百事托”,啥事都会干

最初,杨鹤亭的悟真照相馆生意并不好。当时,照相师傅所用的玻璃底版上涂有红色的溴化银,一些老百姓说这是“魔法”,人的精、气、神会被吸到底版上,照相会折寿。

“当时的玻璃底版6寸大,日本生产,上面涂有溴化银药水。”杨四宝说,有些人说照相师傅会念咒,实际上那是他们拍照时默数秒数。杨四宝的奶奶杨素梅虽然嫁入了照相世家,但终生没照过相。

照相生意不好做,杨鹤亭增设了画像、销售雪花膏、糊纸等业务。许昌人都叫杨鹤亭“百事托”,意思是啥事都会干。

1936年,受时局的影响,杨鹤亭到禹县开照相馆。两年后,因生意不好又回到许昌,并把悟真照相馆迁到南大街北段。

同年,杨鹤亭的大儿子杨海峰在南大街另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因位于悟真照相馆以南,遂取名为南悟真照相馆。后来,悟真照相馆更名为北悟真照相馆。由此,许昌就有了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照相逐渐为人所接受后,两家照相馆的生意逐渐好转。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