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豫剧百年发展演变”之一 戏曲之乡,豫剧源远流长

摘要:

神垕镇柏灵翁庙花戏楼
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许昌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在戏曲艺术的殿堂里,豫剧仿若一朵奇葩,璀璨绽放,令人痴迷。

许昌戏曲历史悠久,油梆戏是许昌豫剧的前身。如颇负盛名的“大油梆”,早在清同治年间就已闻名省内外。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许昌豫剧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剧目,不少豫剧名家活跃在许昌大地,演绎的经典唱段留在一代又一代许昌人的记忆深处。

从清道光年间至今,许昌豫剧在百余年间历经了怎样的发展?不同时期,涌现出了哪些戏剧名家和经典剧目?新形势下,许昌豫剧又如何续写新的辉煌篇章?本期的《许昌往事》将为您讲述豫剧在许昌的百余年发展演变。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许昌豫剧前身为油梆戏


“豫剧,属于河南地方剧种,早期称‘高调’、‘河南讴’、‘河南梆子’等。”据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许昌戏曲志》记载,许昌戏曲历史悠久,元代时就已出现戏楼。古代歌舞以地摊表演为主,群众围观或者在高地席地而坐观看。宋元以后,开始建筑戏楼。到了明清时期,许昌戏楼更多,仅禹县就有60多座。古戏楼一般高2米、宽5米、深4米,通高8米,砖瓦木结构,前台为表演区,后台为化装区。左右分设两门,分别对应“入相”和“出将”。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神垕镇柏灵翁庙花戏楼一窥这样的建筑结构。神垕镇柏灵翁庙花戏楼重建于明弘治年间,面积近50平方米。

许昌流传的剧种较多,有京剧、豫剧、越调、曲剧、二夹弦、罗戏、卷戏、道情等。据《许昌戏曲志》记载,豫剧的称呼始于20世纪30年代,许昌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普遍使用。至于“梆子”何时流入许昌,并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

据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初时仅有衙署四班,即东壮、南壮、马快、皂隶所养之‘大油梆’。”许昌文化界名人李彬凯向记者介绍了“大油梆”的来历。早在清道光年间,山西有一个油梆队。他们在许昌挑着油担沿街叫卖,以击梆为号,许昌人称之为“大油梆”。后来,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他们在西关建起了油坊,坐地经营,生意兴旺。做生意之余,为了娱乐,他们建立了戏班“福兴班”,演唱时用油梆伴奏,人称“大油梆”。“‘大油梆’初期常在城内演戏,而后到各州、县、农村古庙会演出。”据《许昌戏曲志》记载,后为州衙、县署所办,班规严、守信誉,在群众中有威望。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长葛县田赋吏辛克恒,在董村建立了梆子戏班,叫“文胜班”。鄢陵县则先后建立了“公议班”、“庆春班”。由此可见,梆子戏在清代已经在许昌境内形成戏班。这些戏班大都由县衙班头、行会、富户供养。到了清同治年间,“大油梆”等戏班已经很有名气。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许昌城内的“大油梆”戏班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东、西、南、北四条街的经商者集资建了一个戏班“公庆班”,也叫“四街戏”。因为经常和“大油梆”唱对台戏,人们叫它“二油梆”。“‘二油梆’,因系四隅绅商集资所办,财力雄厚,戏箱(小衣包)、头盔、蟒靠均从上海、苏州购置,遮堂、披垫堂皇一新,极为诱人。”曾在许昌县文史部门工作的李季安在所著的《许昌豫剧史话》一文中这样记述。



旧时许昌戏园很多,多位豫剧名家来许搭班

据《许昌戏曲志》记载,民国初期,许昌梆子戏仍然保持着清代的盛势,大都占据着农村高台,在古庙中演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至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许昌境内土匪为患,地方不宁,梆子戏逐渐萧条,名角儿纷纷离去,戏班经常停演,住宿在荒庙、野寺,坐吃山空,有些演员迫于生计,不得不沦入邪道……”李季安这样写道。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后,在许昌一些城镇,人们为了一年四季尤其是雨雪等恶劣天气也能看上戏,一些商行富户便集资兴建了室内戏园子。这种戏园子多为砖竹木结构,芦席棚顶,舞台和古戏楼差不多,观众分为坐、站两种,中间的木板为座位,两侧木栏相隔,可以容纳站客。“门前售竹签入场,短签为坐,长签为站,不对号,按先后坐满为止。舞台一侧设有茶房,有流动商贩,有观众吸烟、吃瓜子,有专人甩撩擦脸毛巾。此戏园是戏班常来常往的演出场所。”

据《许昌文史资料》记载,类似的戏园在许昌有很多处,如位于大同街的新声舞台,位于西关铁路沿线的新许戏园、聚英戏园等。

据1991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1934年,沙河调由易象山、杨奉书传入许昌,其特点是花腔圆韵,贯口流畅。1937年,祥符调(豫东调)流入许昌,唱腔活泼跳荡,高亢激越。1941年后,苍凉悲壮、低回婉转的豫西调流入许昌,形成各流派大融合的局面。

“二油梆”的部分演员来自“大油梆”,戏班的班主先后为朱又廉、王梦九、李慧卿等。后来,著名演员田岫玲、李珍荣等也来此搭班,兴旺一时。1940年,许昌城内起卸业工会建立了梆子戏,俗称“一道辙”。同年,著名演员阎立品来到“二油梆”重新组班。1945年,著名豫剧花旦桑振君来到许昌领衔演出,后其兼蓄众家之长,独树一帜。


许昌被称为“戏窝”,也是全省保存剧种比较完整的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昌城乡的古戏楼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看戏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是木制流动舞台。这种流动舞台一般用木柱搭架,台面用木板铺就,而且必须由13块木板组成,梨园行有把舞台称为“13块板”的说法。

许昌解放后,“大油梆”改名为“新许剧团”,“二油梆”改为“大众剧团”。据《许昌戏曲志》记载,人们还把“大油梆”的舞台艺术编成民谣:“‘大油梆’不用看,《劈山救母》、《白蛇传》、《张羽煮海》再看看。”

豫剧以唱腔铿锵有力、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浓郁、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许昌有剧团20个。豫剧的剧目也很丰富,有近千出。“许昌是‘戏窝’,各地不仅有众多演出场地和剧团,而且有广泛的受众。此外,许昌还是全省唯一保存剧种比较完整的地区。”著名剧作家齐飞说,历经时代洗礼,许昌保留下来了豫剧、越调、曲剧三大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实力派演员,值得许昌人骄傲和自豪。

据《许昌戏曲志》记载,1955年,许昌专区10多个县、市剧团进行登记,批准了26个职业剧团,并颁发了演出证书,有豫剧、越调、京剧、曲剧四个剧种。当时,整个许昌专区的演职员工有1800余人。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