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燕振昌》剧照
资料图片
扫二维码可观看豫剧电影《倒霉大叔的婚事》
扫二维码可观看现代豫剧《燕振昌》
核心提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传统戏曲和剧团生存面临着新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戏剧作品创作,全市戏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我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资源,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传播了先进文化,活跃了人民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大型现代豫剧《燕振昌》在全省各地公开巡演近200场,使无数党员、群众受到了思想的洗礼,谱写了人民文艺为人民的崭新篇章。
时代变迁,戏曲创新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广大观众的审美观念有所改变,加上电影、电视、轻音乐等的竞争,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
“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当时很多剧团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剧作家齐飞说,当时很多从事戏曲事业的演员备受打击,甚至一些知名演员也开始从事其他行业。面对这种局面,许昌文化部门紧抓传统剧目的改编和现代戏的创作,并通过舞台排演进行改革和提高,使戏曲艺术不断发展,成效显著。
在这一特殊时期,齐飞创作出了《倒霉大叔的婚事》并由许昌市豫剧团首演,主要演员为任宏恩、汤玉英、艾立。1986年,该剧赴京汇报演出,受到好评,文化部艺术局奖励1万元,省文化厅奖励1万元。由于汤玉英饰演角色成功,成为河南省第一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1987年,《倒霉大叔的婚事》还被拍成了彩色宽银幕戏曲艺术片。随后,齐飞创作的《清明雨》获得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二等奖。
齐飞是河南剧坛一位非常活跃的著名剧作家,是河南省文艺界公认的“高产作家”和“获奖专业户”。他勤奋笔耕,自觉承担使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与灵感,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作品。他的代表作《倒霉大叔的婚事》被誉为继《朝阳沟》之后的又一个现代戏的里程碑,叫响全国,从1984年至今久演不衰。
“1986年8月,剧团进京演出,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在内的媒体均予以报道。”齐飞说,《人民日报》还以《一台乡间戏,赢得万民心》为题对该戏进行了报道。
与时俱进,人民文艺为人民
如果说《倒霉大叔的婚事》、《清明雨》、《王家湾的当家人》是齐飞创作的农村生活三部曲,那么近年来他创作的《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则称得上是新时期公仆三部曲。这些现代剧目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表演形式上,都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使得许昌戏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也培养、锻炼、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戏曲艺术人才。
为了扶持地方戏的发展,我市将“舞台艺术送农民”确定为“十项民生工程”之一,从2010年起每年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向4个专业剧团购买公益性演出,稳住了剧团的阵脚,解决了演员的后顾之忧。
2016年7月7日晚,省人民会堂,由许昌万里豫剧院排演的《燕振昌》作为我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优秀现代戏压轴作品上演。演出结束,全场掌声雷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作为许昌万里豫剧院精心打造的一部弘扬时代精神,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豫剧佳作,现代豫剧《燕振昌》由齐飞根据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原党委书记燕振昌生前事迹创作。为创作这部戏,齐飞先后8次深入水磨河村蹲点调研,以期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楷模”形象。他说:“我是含着热泪写完这部戏的。”
省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燕振昌》情节感人、语言生动,是一部催人泪下、引人奋进的优秀剧目,也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现代戏,值得向全国推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鄢陵“板车剧团”。半个多世纪前,它就作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誉满全国。在演出环境不断变化、地方剧种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目前,鄢陵县豫剧团一团、二团的130多名员工依旧保持本色,扛着“板车精神”的大旗,唱“板车剧团”的大戏,把优秀剧目不断送到群众中。
融入生活,戏曲之花更璀璨
2017年1月6日,在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排练大厅,一群年轻演员正随着伴奏排练,他们在为参加一档春晚节目和河南某频道的邀请作最后的准备。
一名中年男子站在台下,仔细审视着每一个演员的动作,认真聆听着伴奏的每个细节,演员哪里做得不到位,他会立刻予以指正。他是该中心主任黄力杨,也是许昌市豫剧团团长。2012年8月,许昌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豫剧、曲剧、越调三团合一),负责戏曲艺术的研究、发展和展演工作,承担越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任务。
“目前,许昌市豫剧团一共有60多个人,每年要进行200多场演出。目前在职演员有十八九岁的,也有临近退休年龄的,参与演出的有36个人,男女对半。此外,还有舞美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乐队成员。”黄力杨说,他们演出的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如古装代表剧《白莲花》、《状元与乞丐》、《白罗衫》、《程婴救孤》,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人欢马叫》、《打碗记》、《玉桃恨》、《清明雨》、《花乡曲》、《岗九醒酒》、《我爱我爹》等。“大型现代豫剧《清水湾》在第十三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中荣获‘文华大奖’,取得了我市戏剧在该项大赛中的最好成绩。”黄力杨说,为培养优秀青年演员,他们经常开展业务技能大考评,还经常组织人员参加省、市级大赛,让青年演员更好地成长。
2016年8月,我市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活动前期调查摸底工作初步完成。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共有剧团93个。其中,豫剧团30个,共有各类戏曲人才149人、在职演员1841人、演奏员877人、其他从业人员752人。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艺术科了解到,为了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2016年,我市创排了《许都双雄会》、《画龙点睛》等四部大戏。为深入挖掘许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我市的经济建设成就,市文广新局面向社会开展了以“唱响许昌故事,舞出许昌魅力”为主题的剧本征集和广场舞歌曲征集活动。截至目前,共征集到有许昌元素的广场舞歌曲67首、大型戏曲剧本17部、小戏剧本7部、小品剧本16部、话剧剧本4部,推动了我市艺术创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如今,在许昌市区文峰游园、春秋广场等地,经常有市民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豫剧融入了许昌人的生活,更让文艺之花在许昌这片土地上璀璨绽放。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