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人生

——记许昌县人民文化馆馆长孙雁斌

2017-01-13 09:44:11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王增阳

我要分享:

摘要:

孙雁斌近影

孙雁斌演出《邪病歪治》

孙雁斌(中)演出《杀年猪》


与孙雁斌相约采访,她正在许昌县艾庄乡观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舞的演出。寒风刺骨,电话那端不时传来阵阵锣鼓声,热闹异常,孙雁斌大声地和记者约定着时间。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馆馆长,孙雁斌的工作异常忙碌,可正是在这种快节奏的状态下,孙雁斌编排和演出的小品,在全国重大比赛和评选中屡屡获奖,中国戏剧奖金奖、文化部“群星奖”、中央电视台CCTV小品大赛优秀节目奖、全国曲艺小品大赛一等奖……孙雁斌摘得这些在旁人看来沉甸甸的荣誉,中国戏剧奖这个全国戏剧界重量级权威奖,她连续获得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金奖,在全国基层演出人员中极为罕见。

小品不小

“我是学声乐出身的,从小就是文艺积极分子,爱唱爱跳。我妈妈曾经说我一上台就来精神,就是一个‘人来疯’。最开始,我参加比较多的是舞蹈演出。”孙雁斌说,1997年,她参加许昌市推新人大赛,讲了一个名叫《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的故事,丰富的面部表情、流利的语言表达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开始小品表演之前,只要有我参加的舞蹈节目,爷爷、奶奶就会守在电视机前,在十几个小姑娘中找寻我的身影。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能演小品就好了,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只有几个人物,爷爷、奶奶肯定能一眼看到我。”孙雁斌说,在她16岁那年的许昌市春晚中,机会来了。

当时,《三妹子督军》的小品缺一个女演员,极具表演天赋的孙雁斌被推荐参演。为了演好“三妹子”,她需要在小品中说四川话。当时,她发现一家离学校半个小时路程的饭店里有个四川服务员,就想尽办法与那个四川小姑娘聊天儿。后来,《三妹子督军》这部小品博得了满堂彩,孙雁斌的小品表演天赋被彻底激发。“从那以后,我爱上了小品这种表演艺术,也确定了自己的未来表演之路。”孙雁斌说。

此后的时间里,孙雁斌将自己的表演重心放在了小品上,并连续多年参加许昌市春晚。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孙雁斌积极向专家学者请教,多次自费参加相关学习培训班。2007年,孙雁斌到北京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的表演培训班,由此也开启了孙雁斌的获奖之路。  

在培训班学习期间,孙雁斌围绕老师所出《村长》的命题,即兴表演了一个和老公闹了矛盾找“孬村长”调解的农村泼辣媳妇。鲜明的人物特点、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充满张力的戏剧冲突,使表演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此后,该小品经过不断完善和打磨后,以《邪病歪治》的名字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评选,获得优秀剧目奖,并作为唯一一个小品节目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颁奖晚会上演出。该小品还入选了央视元旦特辑《小品总动员》,既是编剧又是演员的孙雁斌首次登上央视舞台。

曾连续多年担任央视春晚导演的娄乃鸣这样评价孙雁斌:“女演员都希望在舞台上漂亮,最难突破的就是演啥像啥,但小孙能把一个农村泼妇演得那么到位,非常难得。”著名演员郭达也曾高度评价孙雁斌,说其可塑性强,驾驭众多不同角色都游刃有余。

苦练内功

小戏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独特夸张,以小场面、小故事、小幽默等为切入点,简洁快速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愿望。

“小品深受群众的喜爱,每年央视春晚的小品都是最受期待的节目。小品可以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塑造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以小见大。”孙雁斌说,小品是剧本与表演完美结合的表演艺术,只有静下心来、扑下身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

以这样的创作和表演理念为准则,孙雁斌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以曾荣获国际博兴小戏小品艺术节一等奖的小品《杀年猪》为例,小品讲述了农村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临近过年,无人敢杀猪,在期盼丈夫回家的过程中,三位胆小的女人决定杀猪的诙谐故事。该小品主题昂扬向上,生活气息浓厚,寓庄于谐。这样的故事,既充满着令人捧腹的搞笑情节,将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充满情趣地展现出来,又表达了新时期农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该作品受邀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梦·百姓梦·我的梦——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原创小戏小品汇报演出”。

多年耕耘,孙雁斌的表演获得了多方认可。孙雁斌不断参加各类培训,并带着作品参加各种比赛和评奖,连续获得中国戏剧奖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金奖,观众最喜欢的演员奖;2010年5月凭借小品《局长家事》荣获文化部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连续三届荣获中央电视台CCTV小品大赛优秀节目奖;获得全国曲艺小品大赛一等奖。她编排和演出的《口袋里的秘密》《今夜不平静》《私房钱风波》《谁吓谁》等40余部作品亮相中央电视台《我爱满堂彩》栏目。

“一个好的小品,不需要很大的场面,但需要有好的表演,还要有戏剧冲突、完整的剧情等,想要演好并不容易,这也促使我不断学习。”孙雁斌说。

在孙雁斌的带领下,许昌县人民文化馆还被文化部定为全国一级文化馆,并连续多年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先进文化馆。“每一天我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组织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落实文化扶贫、排练小品、锻炼新人、参加演出……”孙雁斌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难舍家乡

“这些年来,不止一次有机会到大城市,到更大的舞台发展,可我都选择了放弃。有人说我不思进取,也有人说我另有所图,但于我而言,不用去解释什么,我只是遵从内心的想法。我从许昌起步一点点走到今天,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一路走来,有太多太多的家乡人给予我帮助和扶持,我的内心充满感恩。”孙雁斌说。

从2007年开始闯出名堂,就不断有外地的邀约,高价邀请孙雁斌,深圳、广州、张家港……2013年,在又一次获得中央电视台CCTV小品大赛优秀节目奖之后,一位业界知名的前辈告诉孙雁斌:“雁斌,来北京发展吧,获得那么多大奖,你在这里拥有很好的口碑,圈内的很多人都很看好你,可你回到家乡,就只是一个基层的文化馆馆长,没有几个人知道你。”

这一次,孙雁斌犹豫了。不断往返于北京和许昌之间的孙雁斌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在北京时,到央视录制节目,很多年轻的工作人员早已熟识了她,见面都会亲切地叫一句“孙老师”,很多圈内“大腕儿”对她也印象极好;回到家乡,她又成了一个忙于工作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既要排练小品,又要忙于日常事务。

是不是该离开家乡?孙雁斌在犹豫良久之后,选择了留下来。孙雁斌说,自己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家乡人的关心。围绕由自己领衔的许昌县小戏小品创作中心,孙雁斌希望打造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小戏小品“生产车间”。孙雁斌不断挖掘新人,并带领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亮相。在她的带动下, 许昌市的小品创作如今已形成了一个梯队。为培养许昌的小品新人,她经常放弃节假日时间为县里的小品新人指导排练,努力为培养新人争取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孙雁斌的带领下,每年该中心都能创作十余部新作,每年都能推举不少许昌的小品新人亮相央视。

除了培养新人外,孙雁斌还不断将许昌元素推向全国。“在小品中,我坚持说河南话。宣传咱本土文化,是我应尽的责任。”孙雁斌说,电影、电视剧植入宣传需要花钱,演小品却不需要。在表演小品《候车》时,她将许昌的腐竹引入剧情;在小品《再美一点》中,她又用到了许昌生产的假发……在央视这个大舞台上,孙雁斌一次次将许昌的元素展现出来,这一切都源于她化不开的家乡情结。

这个谈话间面带微笑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开朗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聊至动情处,她的声音会悄然间提高几分;聊到遇到的误解和指责,她的眼眶中蓄满了泪水。忙碌的工作和小品创作,让她不会经常表露出情绪化。舞台上那个塑造了上百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女笑星,在卸下了或泼辣或直爽或婉约的角色表演之后,演绎的是为了小品不断探索、为了家乡辛勤工作的真实人生。

名家名片

孙雁斌,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许昌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许昌县人民文化馆馆长,许昌市第七届党代表、许昌市劳动模范、许昌县政协常委,曾荣获国家级奖项29项、省级奖项36项,连续获得中国戏剧奖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金奖,观众最喜欢的演员奖;2010年5月凭借小品《局长家事》荣获文化部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连续三届荣获中央电视台CCTV小品大赛优秀节目奖;荣获全国曲艺小品大赛一等奖;2012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河南新人奖”;2013年、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个人、许昌市 (县)“劳动模范”、许昌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多次被评为“许昌市先进文艺工作者”“许昌市艺术创作先进个人”“许昌市群文工作先进个人”“许昌市社会文化工作先进个人”。他编排和演出的《乡村趣事》《今夜不平静》《警花家事》《神圣的草地》等40多部作品亮相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笑星大联盟》《我爱满堂彩》等栏目。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