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厚重“许县”耀星空

——许昌县历史文化速写(上)

摘要:

这是一片土地肥沃、物华天宝的宜居之地,古人类“许昌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上古高士许由率部族牧耕于此;

这是一片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的历史之城,三国曹魏基业于此昌盛,建安文学孕育于斯……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许昌县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名人层出不穷,,在华夏文明史上书写下了一幕幕历史华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历史的尘烟,一起去探寻那些已被时光“锁牢”的人与事……

“许昌人”证人类源起

“许昌人”头盖骨化石

任谁也想不到,灵井镇西侧的一处池塘浅坑,竟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2007年12月17日,在灵井旧石器文化遗址,已进驻两年多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许昌灵井遗址考古队发现了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2008年1月23日,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出土于灵井遗址的古人类化石,距今8万至10万年,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许昌人”。随后,其又被列为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这是因为“许昌人”的出现,填补了现代东亚人类起源研究的空白。

2014年4月,在9号探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发现一颗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和其他个体的头盖骨碎片,较完整的头盖骨称之为“许昌人2号头盖骨”。

“许昌人”发掘现场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现2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这是在该遗址首次发现古人类肢骨化石。

同时,该遗址已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对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者李占扬表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细石器、微型鸟雕和早期陶片,时代距今1.35万年,对于研究中国北方陶器的起源、新旧石器时代过渡也十分重要。

遗址虽无言,却道万千事。根据考古学家推断:该遗址性质为古人类在泉水边屠宰动物、制作石器或其它工具的工作营地。这也非常符合灵井的自然风貌——灵井曾是“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昆叔考察后认为,灵井泉水群的形成、发育期,可能在距今12.8万—7.5万年间。“许昌人”或许就是在那一时期,奔着泉水而来的。同时奔泉水而来的,还有无数生灵。

透过那些随日月更迭、尘封地下又被后人发现的石器、动物骨骼,我们似乎可以想象:这里,曾经轮番上演过数不清的悲喜剧。灵井的猎人,利用动物黎明前来饮水之际,对其发起突然攻击……

经过坚持不懈的发掘和研究,如今,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在探究中国现代人起源、雕刻艺术起源和华北地区陶器的起源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都”书写曹魏华章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

山河改转,沧海桑田。

当历史步入上古时期,物产丰饶的许昌县更是成为部落牧耕、文明孕育的宝地。

相传唐尧时,高士许由率领部族牧耕于此,故称为“许地”。夏、商时期,昆吾族居许地,属豫州域。西周时,周武王封太岳后裔姜文叔于许,称许国,都邑在今张潘镇古城村一带。

由于地处中原腹心,这里是历代兵家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春秋时,齐、鲁、郑等国联兵破许国都城;秦末和西汉末,刘邦、刘秀都曾率军战敌于颍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大起义,许昌、禹县一带是主要战场。

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刘协都许,称“许都”,“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雄踞许昌25年,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在这里,曹操招贤纳士,屯田积粟,秣马厉兵,经略四方:首倡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着积极意义;用人唯才,三下求贤令,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终成一方霸业。

毓秀台

曹操又从这里出发,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攻宛城、下淮南、讨徐州、战官渡、定辽东、伐荆襄、战赤壁、平西凉,最终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与孙权、刘备所占据的东南与西南形成鼎足之势,史称“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立魏。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为魏国“五都”(长安、洛阳、谯、邺、许昌)之一。“许昌”因此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一代帝京,曹魏故都,遗留下大量三国历史文化遗迹,汉魏许都故城遗址、毓秀台、华佗墓、射鹿台等星罗棋布、闻名遐迩,是全国知名的“三国文化”之乡。

在该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文化迅速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代表作家主要包括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其作品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