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它既是联络亲情的纽带,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舞台

【悦读】传统春会,为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

春会上的商品琳琅满目。

核心提示

春节和元宵节都过完了,要说接下来还有什么“热闹”可看,那无疑就是赶春会、看大戏了。许昌民间有过古会的风俗,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古会,而这些古会在春天最为集中。翻翻会谱,从农历正月初八到二月初九,许昌周边几乎天天有春会。遇上正月初九、二月初二这样的“好日子”,八九个村子还会同时有春会。都说时代在发展,很多旧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何春会还会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呢?2月14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记者手记

传统春会,因亲情和文化而精彩!

春会“搭台”,亲情“唱戏”。在采访过程中,春会在许昌人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让记者深感意外。

古时农村人赶会、赶集,多是为了买卖生产生活用品,如今农村的交通日益便利,经济发展迅猛,每个村基本上都有超市、饭店等,想买日常生活用品根本不用出村。

都说当今是一个拼速度的时代,电话、网络让交流变得空前便捷,不需见面,位于天南海北的人也可相互嘘寒问暖;不用走路,轻点鼠标就可把网上的商品买回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赶春会”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老习俗竟然生机勃发,其中的内涵发人深思。

无论何时,即便一个人走到天涯海角,亲情也是绕不开的话题。春会,给亲情提供了一个充分释放的平台。唱大戏、说书这些传统的文化活动,使春会变得异彩纷呈!古老的春会,因亲情和文化而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模样。

春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2月14日,农历的正月十八,魏北街道办事处金湾社区有春会。60多岁的市民孙秀琴来金湾社区走亲戚。“以前过年很热闹,亲戚之间都要走动走动。如今,过年难得放几天假,大家都想出去旅游。春会是亲戚、朋友团聚的好时机,赶春会对我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年年都忘不了。”孙秀琴说。

记者走访发现,“走亲戚”是春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春会大多是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古会,人们对古会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春会上招待的客人范围要大得多,不仅有近亲,还有远亲,以及同学、同事、朋友等。所以,“有会”的人家通常会早早准备七八盘凉菜、十来个热菜,汤、酒水、主食,一样都不能少。

既然是“会”,自然少不了卖东西的。春会的规模一般很庞大,吃的、穿的、用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在“走亲戚”的同时,到春会上逛逛,买点儿东西,也是必不可少的。

唱大戏是春会上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少爱看戏的老人到了春天都热衷于赶会,哪里有春会就往哪里去,津津有味地看一场大戏。饿了,戏台旁边就有卖油条、水煎包、胡辣汤等食物的摊位,简单吃点儿填饱肚子,下一场戏就开锣了。一场又一场的好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春会也叫古会,顾名思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集会。古老的春会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依然生机勃勃呢?许昌资深文化名人、作家张名扬说,春会是农耕文化的遗存,春种秋收是自古延续下来农耕习俗。到了春天,人们需要购买农具等生产资料,春会自发形成。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农业社会,春会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许昌民间有过会比过年隆重的习俗。虽然社会在发展,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但春会依然是一个热闹的消费场所,它的一些原有的功能依然存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春会上形形色色的商品,为他们就近购物提供了便利。也就是说,春会首先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张名扬说。

除此之外,张名扬还强调,与城市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相对缺乏,春会上唱大戏、说书、舞狮等传统文化项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对于那些不习惯使用电脑和手机的老年人来说,能在现场听听戏、看看演出,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如今交通便利,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亲戚、朋友之间很少有团聚的机会。通过赶春会这个契机,大家坐到一起聊天儿、叙旧,能增进感情。我相信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春会依然是许昌农村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张名扬说。

传统春会,成为联络情感的纽带

在市区春秋广场附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年轻人。他们有的老家在农村,有的是在城市中长大的,提到春会,这些受访者无一例外都表示,他们有赶会的经历。“去亲戚家赶会很有趣,一些平常不见面的远亲也能在会上遇到。赶会时,我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觉得自己的亲戚很多,大家凑在一起有说有笑,非常热闹。”30多岁的市民李艳说。

市民吕先生在一家大型企业的许昌分公司担任管理工作,平时很忙碌。“我老家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二有春会,每到这一天,我都要抽时间回家赶会。我觉得春会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可以把整个家族的老老少少聚集起来,大家围坐在餐桌前,聊聊天儿、叙叙旧,那种感觉很温暖。”吕先生说。

赶会走亲戚,自然少不了礼物。记者走访发现,为赶会准备的礼物也在与时俱进。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行“掂果子”。果子是些美味的点心,以酥饼、芋头酥、梅豆角等最为常见。果子盛在长方形的硬纸盒内,一盒装0.5公斤,盖上盒盖,再在盒盖上放一张果子帖儿。果子帖儿是一张比果子盒略大的纸,上面印有花花绿绿的图案,然后用细绳捆扎。可一盒一捆,也可两盒或四盒捆成一摞,称为提。掂着一盒或一提果子串亲戚,很有面子。过去经济条件差,亲戚们送来的果子舍不得吃,便悬挂在梁头上,等亲戚家有会的时候,再作为礼物“回”回去。“回”来“回”去,果子就过了保质期,只好扔掉。为了不吃“剩果子”,一些村子就把古会的日期提前,称为“改会”。一年四季,春天最靠前,尽量往春天里改吧,于是古会就成了春会。

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掂果子”有些寒酸了,改为“提罐头”。到了现在,成箱的礼物既美观又方便保存,如一箱方便面、一箱饮料、一箱酒等。礼物的变迁,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