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4 09:21:35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吕超峰 王增阳 文/图
我要分享:
摘要: 关于钧瓷的本质,不同的“钧瓷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张建钊所走的道路,并不一定完全是钧瓷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他并不在意。张建钊坚信,只要每一个“钧瓷人”都把握住展现钧瓷釉色之美这一方向,钧瓷的未来一定值得期待。
张建钊近影
张建钊作品
名家名片
张建钊,男,汉族,1958年生,禹州市鸿畅镇张湾村人,中共党员,2003年3月创建禹州市凤山钧窑。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当我们到达张建钊的凤山钧窑时,几位从郑州赶来的藏家正仔细观看着展厅里的钧瓷珍品,不时地发出几声赞叹。春节过后,这个距离古镇神垕有些许距离的窑口,依旧热闹。
想要找到凤山钧窑并不容易。沿着禹神快速通道向神垕进发,在距离神垕古镇约3公里处向左转,沿坡而下,就是通往凤山钧窑的道路。因为没有明显的标识,慕名而来的藏家只能由人指引或者多次确认从哪个路口转弯。驱车而行,远处是若隐若现的凤凰山,行至山脚下的张湾村,就到了凤山钧窑。
与神垕镇众多发展壮大的窑口相比,凤山钧窑更像是一个家庭作坊,不大的院子,窑炉占据了几乎一半的面积,但整个空间干净整洁,丝毫没有因空间狭小而杂乱无章。这可能与张建钊军人出身有关。
记者听着几位藏家的交谈,他们无不被张建钊作品精妙的釉色之美所折服。倚墙而立的展架上,一件件钧瓷作品造型端庄,线条流畅,没有夸张的造型,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在柔和的灯光下,如玉石一般的表面成为釉色展现的绝佳载体,胎质敦实,釉面浑朴,釉色温润,似玉非玉胜似玉。
展厅中的作品,既有建窑之初烧出来的,也有新近开窑的作品。端详其不同时期的作品,除了工艺更加精细,釉色更加透活外,整体的风格一脉相承,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一直坚持原钧瓷二厂的风格。”张建钊解释道。
张建钊的家并不在神垕,也非钧瓷世家。1988年,张建钊从武警部队转业到原钧瓷二厂工作,长期担任厂保卫科科长和车间主任。耳濡目染之下,他对钧瓷充满感情。其后原钧瓷二厂停产,张建钊开始盘算着创办窑口,烧制钧瓷。2003年春,张建钊创建窑口,窑址选在了自己的老家——禹州市鸿畅镇凤凰山脚下的张湾村东南角,并起名为凤山钧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钧瓷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国营瓷厂、钧瓷一厂和钧瓷二厂,在钧瓷创作的竞赛中尽显其能,各具神通,创作出一批批釉具五彩、宝光温润的作品,不少人称这个时期为“共和国的官窑时代”。而在几个厂中,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钧瓷二厂作品釉色厚重、窑变丰富、玉质感强,曾因烧制出《寒鸦归林》而声名远扬。
“从建窑开始,我就立志采用原钧瓷二厂的釉料配方,用传统的煤烧工艺,烧制出端庄大气、温润如玉、窑变瑰丽的钧瓷珍品。”张建钊说,当他将想法告诉了原先的同事后,大家都劝他一定要考虑清楚,原钧瓷二厂的釉不好烧,一不小心就血本无归。
“可能是性格使然,我只要下定了决心,就一定会坚持下去。我也知道原钧瓷二厂的釉方烧成范围窄,合格率低,不易成色,但是一旦烧成,那种温润如玉的窑变之美,一定会有众多喜欢的人。”张建钊说,凤山钧窑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釉厚,一般要上三遍釉,这样烧制出的作品温润、厚重、窑变丰富、玉质感强。但这种烧成方法带来的问题是工艺复杂、成功率低。
“上次我们过来拍摄出窑,那一窑成品率就很低,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记者问。
“对。煤烧温度难控制,正常的钧瓷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摄氏度到1300摄氏度,我的作品因为釉厚,温度一般要在1300摄氏度之上,一点点的外部影响,就会导致一窑的钧瓷出现问题。烧了这么多年,滚釉的、炸底的、变形的,各种问题不一而足,屡屡出现。”张建钊说,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改变烧成方法。
传统的工艺、传统的手法、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这是张建钊坚持的原则。“想要提高成品率并不难,火温降一点儿,施釉薄一点儿,成品率自然会提高。但是我并不会那么做,因为那样作品会失去我自己的风格。”张建钊说,每一次装窑,他都希望成品率能高一点儿,但能烧好了最好,烧不好的话就继续下一窑。尽管成本很高,风险很大,但多年来张建钊依然故我,从而成为钧瓷界个性鲜明的“另类”。在许多重大钧瓷作品评选活动中,不消看底款,不用观造型,仅凭釉色,行家一眼便会认出哪件是张建钊的作品。
这种坚守,在张建钊看来,一是他对原钧瓷二厂有感情,明知道不好烧却一直烧下去;二是因为对自己的信念,对钧瓷的一心一意。凤山钧窑的作品,一直是不少藏家追捧的对象。熟悉钧瓷的人都知道,原钧瓷二厂烧制的钧瓷釉色厚重、窑变丰富、玉质感强,很多人都知道釉料配方,但真正能烧出味道的窑口并不多。“这就像做手工面,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做出来就会有不同的味道。同样的釉料配方,烧出的钧瓷却不一定会一样。这一方面有窑炉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个人对钧瓷的理解不同,自然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此外,窑口的位置也会影响钧瓷烧制。”张建钊说。
“做钧瓷,就是在做艺术,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马马虎虎烧不好钧瓷。”张建钊说,自己要的是能展现钧瓷的艺术品,而不是去追求成品率。10多年来,张建钊继承原钧瓷二厂的传统,发扬原钧瓷二厂的釉色优势,釉的质感、层次、乳浊感得到了提升。在传统的基础上,他也与时俱进,在造型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
“钧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传统器型。钧瓷的发展,一方面要把握市场,做出更多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在工艺上不断改进,做细、做精、做得更加流畅。钧瓷的理念要变,做钧瓷就是做文化,每件钧瓷都要当作艺术品去做,力求精益求精。”张建钊说。
坚守本心。在张建钊的身上,这四个字的含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下定决心,永不言弃,矢志不渝,让张建钊的作品成为收藏市场的宠儿,也让凤山钧窑这个并不好找的窑口成为很多钧瓷藏家心中的“圣地”。如今的钧瓷行业,百花齐放,不同的大师有着各自的追求。关于钧瓷的本质,不同的“钧瓷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张建钊所走的道路,并不一定完全是钧瓷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他并不在意。张建钊坚信,只要每一个“钧瓷人”都把握住展现钧瓷釉色之美这一方向,钧瓷的未来一定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