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他们活跃在公益事业一线,但不同于义工或志愿者 助人也是一种职业 社工专业化已成趋势

摘要:

社工在社区陪行动不便的老人散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心理医生,却为特殊群体做心理疏导;他们不是摄影师,却记录着世上最动情的画面。他们活跃在公益事业一线,扶贫济困,慈善助学……他们就是在平凡岗位上做着不平凡工作的社工。3月21日是第11个国际社工日,记者采访了身边的社工,希望通过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支持他们。

虽然加班是常有的事

但服务好老人再累也值得

3月21日,是魏都区西关街道办事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工于小萍的一个普通工作日。今年32岁的于小萍于去年通过相关考试后,成为一名初级社工。

8时,于小萍像平时一样准时来到养老服务中心,和院长、同事打过招呼后,便来到二楼和三楼的老人生活区,对老人们进行心理巡视,就像每天早上医生查房一样。她把这项工作称为“心理查房”。

“‘心理查房’主要是通过和老人交流,看看老人的精神、情绪有没有异常。如果感觉哪位老人不对劲儿,就要对其进行跟踪追查,直至找到原因,解决问题。”于小萍解释道。

“在西关街道办事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工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聊天儿、组织活动、心理疏导等方式,排解老人的不良情绪,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于小萍说,“老人心情好了,身体就不容易出问题,比什么都强。”

“每天都很忙碌,加班是常有的事。为了逗老人开心,我们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邀请社会团体为老人进行义演,请小学生来陪老人过节,带老人一起坐船看风景。”于小萍说,虽然每次活动下来都很累,但看到老人满足的笑容,她觉得再累都值得。

社工是一种职业,

与护工、义工有明显区别

今年34岁的郭姗姗是西关街道办事处八一西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持有中级社工资格证的社工。在工作之余,她会来到西关街道办事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陪老人聊天儿、拉家常。郭姗姗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只有几十名社工。在她看来,社工这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社工这个职业的认知度不够。

“不少居民以为社工就是义工。实际上,社工与护工、义工有明显区别。”郭姗姗说,社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群众文化等领域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受薪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素养,持证上岗。而护工是在医院里受雇于患者及其家属,协助护士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和帮助的人员。义工是自愿参与社会服务的,属于无私奉献,愿意奉献爱心的人士都可以加入。

每个县(市、区)今年

至少成立5家民办社工机构

近几年,我市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规章制度和体系,积极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努力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先后出台了《许昌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许昌市民政局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许昌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通知》,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目前,我市通过考试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有34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16人、社会工作师18人。2015年,我市成立首家社工服务机构——许昌市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围绕为老服务开展一系列社会工作。2015年10月16日至2016年10月16日,在省民政厅的支持下,市救助管理站参加了省民政厅设立的流浪救助社会工作项目,与省民政厅、郑州市金水区梓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合同,为我市救助管理站和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性经验。

“社工在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外和国内一些发达城市,社工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宏恩说,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等,进一步提升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

同时,我市将建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每个县(市、区)至少成立5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实务开展提供基础力量。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