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记者李嘉(左)在大槐树下采访。
记者 贾同岭 摄
粗大的树干上发出新芽。
记者 贾同岭 摄
夏天,大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晨报摄友 安应伟 摄
核心提示
不少土生土长的老许昌人知道许昌有一条老街——井巷街。街中有一口水井和一棵大槐树。传说大槐树上曾长出“人脸”,四面八方的人们知道后纷纷到树下烧香、祈福。一时间,大槐树上系满了红布条,狭窄的井巷街热闹非凡。后来,大槐树被圈进西湖公园,人们对它的热情才慢慢消退。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水井和井巷街已不存在,但大槐树依然挺立着,枝繁叶茂。那段在大槐树下烧香祈福的记忆,永远留在老许昌人的脑海深处。
府前街
西湖公园
劳动路
清虚街
文化街
西大街
大槐树
大槐树所在地示意图 制图/张大弓
大槐树旁有口井 住户以卖水为生
4月17日,记者来到市区文化街西段,看到这里有几处尚待拆迁的民房,与之一墙之隔的就是西湖公园内的大槐树。大槐树的树干很粗壮,但在岁月的洗礼中,顶部的树皮已经脱落,部分树干中空,枯枝倔强地挺向天空。不过,多数树干上生出不少“年轻”的枝条。暮春时节,枝条顶部发出许多嫩叶,随风摇曳。
“两个月后你再来看看,大槐树会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很漂亮。”看到记者为大槐树拍照,老许昌人高春花凑了上来。她今年75岁,21岁时便嫁到当时的井巷街,在大槐树下生活。她记得,当年大槐树旁有一口很大的水井,周围铺着青石板,井口直径有2米多,井深10米。最重要的是,这口井的水特别甜,是许昌老城为数不多的甜水井之一。
“我们这儿以前叫井巷街,就是因为这口井。”高春花说,水井在大槐树东边四五米处,为周边几条街道住户提供日常用水。每天早上和傍晚,人们挑着木桶来此打水吃,因此这里常常排起长队。
“我们自己挑水吃,但一些大户人家不挑水,而是买水吃。”她说,大槐树旁的这口老井的水特别甜。她的一个名叫高麦垛的邻居在大槐树下盖了两三间茅草房,每天从水井中打水装车,然后推着架子车挨家挨户地送水。“一桶水卖多少钱,我现在记不清楚了,但老高靠卖水挣的钱就够养活一家人了。”
传说大槐树长出“人脸”,人们纷纷烧香祈福
高春花的儿子张宏伟对大槐树也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的记忆中,大槐树春天槐花满枝,清香扑鼻,夏天郁郁葱葱,凉风习习。一到吃饭的时候,邻居们时常端着碗聚在树下,聊聊新鲜事。
每到夏天,他和小伙伴们会用井水冰镇西瓜。那是其最难忘的儿时记忆。张宏伟说:“参加工作后,母亲经常在这棵大槐树下等我下班。后来,我结婚生子,媳妇时常带着孩子在树下等我。如今,街和井都没了,只剩下这棵老槐树。我感觉这棵槐树不仅是对井巷街历史的见证,而且是对我成长的见证。”
大树长到一定“岁数”,就会有许多离奇的传说和故事。高春花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据传一个游客曾见到大槐树一根树杈的树皮鼓了起来,像一张人脸。他喊来许多人围观。有人说这是神仙在大槐树上显灵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到此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
“那段时间,大槐树下插满了人们敬献的香火,树冠周围烟雾缭绕。”高春花说,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大槐树下香客如织,如同赶集。
当然,大槐树修炼成仙的说法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美好愿望。对于这种传说,我们暂不作评价,但事实是长期在树下烧香会对大槐树造成伤害。因此,西湖公园便在大槐树周围张贴了通告,告诫人们不要进园烧香。
老住户难离故土,自制“大槐树油茶”
在西湖公园内,大槐树的四周被铁栅栏围住,防止游人攀爬。树上有一个标签,上面显示该树的编号是“豫K117”。树下立着写有“闯王拴马槐”字样的牌子。据传,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攻打许昌得胜后,在此驻足饮水,把马拴到这棵槐树上。因此,此树又称拴马槐。
西湖公园绿化队的李帆每周都要来大槐树下检查,看看它有没有生虫,树干有没有被破坏。“这棵大槐树是我们公园树木中的‘老寿星’。妥善保护它是我们绿化队的职责。”李帆说,人们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大槐树的名声越来越响,经常有游客来探望这棵树。周边群众对大槐树饱含深情,西湖公园外的一家早餐店就以“大槐树”命名。
果然,在大槐树东侧的文化街上,有一个醒目的“大槐树油茶”招牌,上面有夏季大槐树的照片。油茶铺老板叫赵东方,今年68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许昌人,小时候住在古槐街,后来搬到距离大槐树更近的和平小区。
“小时候喝大槐树旁的井水,看人们在大槐树下烧香,对大槐树有着说不出的感情。”他喜欢喝油茶,便自制油茶,在文化街上开店卖油茶,取名“大槐树油茶”,并打算注册“大槐树”商标。“我的店以大槐树命名,一是为了怀旧,二是方便顾客寻找。一提到大槐树,大家都知道,也能提高店铺的知名度。”他笑着说。
新闻连连看 可还记得井巷街?
井巷街老门牌 记者 李嘉 摄
井巷街因该街上的一口水井得名。李季安的《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中记载,民国时期,许昌四个城门内各有一口甜水井,其余的都是苦水井,不能饮用,因此群众中流传着“许昌县城,口甜心苦”的俗语。其中,西门内大槐树下那口井的水最甜,水量也最大,全城约一半住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此。这口水井所在的街道呈东西走向,东起清虚街,西至西大街,以前被称为西井巷,民国初年改为井巷街。该街在近年的城市改造中消失。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