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许昌灯塔 蔡玉琦 摄
2017年4月24日,市区建设路与南大街交会处,车流、人流交织。从这片土地上经过时,若非有着浓郁怀旧之情的“老许昌”,几乎没有人会驻足。一旁,曹魏古城的施工围挡已经立起,古色古香的蓝图勾勒着城市的美好未来。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记忆深处,这片土地曾是南城门的所在地,1947年解放许昌的枪炮声曾在此隆隆作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亦耸立过一座极具时代特征的地标性建筑——灯塔。
珍贵老照片上的许昌灯塔
前身为用柏木、松木支撑起的木塔
河面上,两个男人脚踩渔船在捕鱼,河坡处绿树与三三两两的低矮瓦房相伴,看起来颇有诗意。
这是一张反映20世纪70年代许昌护城河(南大街南口)周边城市风貌的照片(如上图),拍摄者为许昌颇有名气的摄影师蔡玉琦(已故)。图片左上方一座立式建筑很醒目,是“老许昌”口中的“灯塔”,塔身上“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字眼清晰可见。而另一张存于许昌市档案局馆的老照片则近距离地反映了灯塔的“相貌”:一代伟人的头像和语录清晰可见,立于马路中间的塔身比一旁高耸的电线杆还要高。
在那个照相机还极为稀罕的年代,能够拍摄下这样的时代影像并保存至今,是极为珍贵的。
“看到这样的照片,感觉很亲切!”60多岁的李群成,家住春秋广场老槐树附近,小时候经常去灯塔附近玩耍。“最早这里是一座木塔,四面透风,用柏木、松木相互交叉支撑,四面安装有彩灯。”李群成说,由于塔身高大,即使人们站在南大街北端的大十字街都能清晰地看见。“当时,‘鸿宝’斜对面还是一座小石桥,护城河河坡处建有很多小瓦房。每到国庆节、春节,灯塔就会亮起来,很多人过来玩,热闹得很。”
“小时候,我还爬过那座灯塔呢!”家住建安区、头发斑白的高文忠说,当时的建设路还不叫建设路,是条半截儿路,不能直通莲花湾。灯塔的西北方是南悟真照相馆,西南方是灯塔饭店,东北方则是大众剧院(春秋大剧院)。
86岁灯塔设计者关宇刚介绍
灯塔高18米,四周有毛主席语录
木制灯塔准确的修建年代,已经无人说得清楚。很多人认为,其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影响下的产物。而在更早些时候,这里则是许昌南城门的所在地,1947年12月14日,解放许昌的枪炮声在这片土地的上空隆隆作响。而上述老照片中的灯塔,则稍晚于木制灯塔,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许昌人在其原址上修建的毛主席语录塔。
50年后,作为许昌灯塔的设计者、86岁高龄的关宇刚回忆起昔日的一幕,恍如昨日。“1967年或1968年,当时许昌地区决定在原来的灯塔处建一座‘语录塔’。我当时在河南省建筑公司七处工作,这座塔就是我负责设计的。”关宇刚说,在此之前,自己参与设计了湖北省巴东烈士纪念塔,以此为原型,进行了许昌灯塔的设计。“许昌灯塔高18米,底座宽5米,四周贴有‘毛主席语录’瓷片。”关宇刚说,“字怎么弄上去呢?当时,许昌有个叫王一平(音)的老师,字写得很好,负责书写。然后,我和许昌市一位领导、军代表一同去禹州,最终找到了禹州红星瓷厂,由他们负责烧制成瓷片。”
施工开始后,关宇刚还为工人们设计了活动脚手架,随着塔的“长高”而升高,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这座灯塔为四方形,四面塔身均有毛主席语录,顶部有三面红旗,因处于道路中央,相当引人瞩目。“从开建到建成,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在关宇刚看来,这座灯塔还率先使用了“水磨石”,塔身周围设置有灯槽,到了晚上开灯时灯光会照射到毛主席语录上面,很醒目。关宇刚回忆说,旧时,许昌西关还有一座语录塔,只不过较小。后来,国营许昌卷烟厂生产的“新许昌”烟标图案就是毛主席语录塔。
无数许昌人在此留下了美好的时代回忆,灯塔成了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一处地标性建筑。
曹魏古城南城门
将矗立于灯塔旧址附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时间一同改变的不仅有无数个体的命运,而且有人们长期生存的城市。
据老人们回忆,在灯塔的东西两侧,20世纪60年代还有土城墙,城墙根下延伸出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称为新市场街,后来一度改称灯塔路。再后来,随着建设路改造,护城河畔的旧城墙、瓦房和灯塔一并消失,先前居住在河坡内的居民也不知于何年何月,纷纷从旧址搬向新家园。
改变意味着新生。斗转星移,今日一项事关老城区长远发展的重大民生项目——曹魏古城项目开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依据《考工记》宫城建制及城市设计,东至文峰路,南至七一路,西至京广铁路,北至八一路,规划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的区域将迎来历史蝶变。
“楼榭重重再现帝都繁华,古巷深深重谙三国风采”。不久的将来,雄伟壮观的南城门将在昔日灯塔耸立的旧址附近拔地而起。从南城门向北,沿着南大街,一条曹魏中轴将让人们“梦回三国”,开启许昌老城新时代。
曹魏古城南城门
夜景图 资料图片
规划布局
建筑为3—5层,高23.9米,城门檐口高27米,地上计容面积13759㎡。
从整个规划布局来看,充分考虑了与城市周边建筑的协调性,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布局态势。
西侧1—3层面积4184㎡,作为曹魏古城中轴乃至整个古城的游客接待中心。
东侧1—3层为购物中心。
效果图 资料图片
项目位于南大街两侧,南临建设路。两块用地红线总面积为7591㎡。其中,商业建筑9575㎡,游客服务中心4184㎡, 地下建筑5564㎡ ,容积率1.8,停车总量138辆 (其中地下100辆)。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