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我家就有这样一台燕舞收录机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20世纪80年代这首广告 歌曲响彻大江南北

摘要:

张俊家的燕舞收录机插上电源仍能运转,只是有些杂音。 记者 李嘉 摄

20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燕舞收录机广告 资料图片

说起传家宝,大家都不陌生。在一些人眼里,它是一个至贵至宝的物件,或是一本古书,或是一幅书画真迹,也可能是一块美玉……而我家的传家宝,与众多名贵的宝贝相比并不算稀奇: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样式也早已过时,甚至已经毫无用武之地,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我家人心中占据‘传家宝’的地位。它,就是燕舞收录机。

买收录机用了父亲近半年的工资

在我父亲家的书架上,放着一台外观陈旧的收录机。父亲说,这台收录机在20世纪80年代初买的,年龄跟我同岁,在那个年代算得上一个大物件。那时,家里不富裕,这台收录机花费200余元,是父亲近半年的工资。

1983年,父亲和母亲经人介绍结识。当时,单位要看夫妻双方领取的结婚证才能分房。父亲用这个借口顺利地把母亲“骗”到了手。母亲是家里的老大,姥姥、姥爷对她的彩礼特别在乎。父亲花了500多元购置了彩礼,这在当时已几近奢侈了。而这当中有近一半的钱都花在了这台燕舞收录机上。

听父亲说,当时燕舞收录机很紧俏,他是托人从四川成都的商场里“抢”回来的,是小区里第一台燕舞收录机。结婚那天,这样的彩礼在邻居中引起了轰动。不少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看这个又能放广播,又能放磁带的新鲜货。

西湖公园里有一群时髦青年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歌词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家喻户晓。电视上经常出现一个英俊的青年怀抱吉他的画面,他一边唱一边跳。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被称为“燕舞小子”的青年叫苗海忠,出演过《雍正王朝》等电视剧,现在仍活跃在电视舞台上。每次见到他演的电视剧,就会让我想起那段岁月。

最有意思的是在当年的西湖公园,我经常看到一群大哥哥带着蛤蟆镜、穿着喇叭裤,提着一个收音机,里面放着《冬天里的一把火》,边扭边唱,那叫一个时髦。因为害羞,我只敢远远地看着。

当时,我记得大家几乎不怎么买原版磁带,谁有一盒正版的磁带,我就买空白磁带去翻录,而且磁带可以反复录音,不喜欢的歌可以洗掉。当时一盘磁带的价格是7元钱,而空白磁带才3块。

那时,磁带听得久了,常常会出现绞带的情况,我就会把铅笔伸进磁带的圆孔里,慢慢地转动,把磁带转回去。父亲还会购买清洗带来清洗录音机的磁头。

磁带架起友谊的桥梁

1994年,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小伙伴跟着家人搬到了郑州。那个时候,通信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想出一个好办法:用磁带录下彼此的声音,然后家长去郑州办事的时候把磁带带给对方。

随着磁带缓缓转动,小伙伴的声音从收录机里传了出来,先是介绍一下他最近的情况,然后问问老家的小伙伴身边有啥大新闻,再交流一下时下最流行的东西。我们的友谊靠着磁带维持了很久。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很纯粹、很单纯。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身听、电脑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这种老式的录音机也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从邓丽君的《甜蜜蜜》,到周华健的《花心》,再到任贤齐的《心太软》,我的许多歌曲磁带和这台收录机一起被尘封在了父亲的书架上。

几次搬家,这台燕舞收录机总被父亲小心翼翼地包好,不舍得丢掉。现在,虽然收录机已经失去了实际的用途,但它见证了我们家的变迁,承载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