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老城墙走进历史 今朝四城门迎来新生

摘要:

许昌解放后,解放军战士在城门口执勤。图片均由市档案馆提供

1947年12月,华野三纵八师二十三团攻克许昌西门后合影留念。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们在东大街看公告。

许昌护城河从明嘉靖年间基本形成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旧时,护城河与城墙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可以说是一座古城的“标配”。位于护城河畔的许昌老城墙,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经受风雨侵蚀、战争破坏,如今消失得无影无踪。护城河沿线偶尔可见的三两石墩,鲜有人知当年它们曾是支撑高大城墙的基石。

曹魏古城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今年的重点工作即包括开工建设东、南、西、北4个城门。那么,历史上许昌城墙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城墙内外上演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它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外砖内土”,有四城门

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唐代曲环卫陈许节度使兼许州刺史时,修筑土城,并导潩水注入护城河。”然而,当时的城墙风貌无任何史料可查。

明嘉靖时,许昌护城河基本形成,城垣经过休整,“许州城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一尺,广一十丈一尺”。这是关于许昌城墙目前有清晰记载的最早史料。护城河经过开挖,岸植杨柳内种芙蓉,遂成中州胜景。明万历年间砌为砖墙,清道光年间整修过一次,“城墙周长约为九里,高约三丈五尺,宽约一丈五尺”,下宽上窄。如果从纵剖面来看为梯形,城墙的外层表面砌以大砖,内层以黄土堆积,夯实而成。

翻开1933年版的《许昌县志》,我们可以看到一张民国时期许昌县城街巷图,图中清晰地显示完整的城墙护佑着城内百姓。“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三尺,广一丈一尺。计垛口一千二百三十个”,在这本县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清晰地记载着许昌老城墙的历史风貌,且有东、南、西、北4个城门。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拆除了部分城墙。“我小的时候城墙门还在,东城门的大门是两扇高大的木门,开关需要几个人配合,有一根粗木棍作为门闩!”4月10日,家住市区兴隆街78岁的马书斌回忆说,当时的东大街一带居民房大都很破旧。

“见证”许昌六次解放

20世纪40年代,许昌城墙迎来了人民解放的“自由之战”。

1947年12月13日晚上,华野三纵八师二十二团和二十三团作为解放许昌的主攻力量进入许昌。时任二十二团二营营长的邓书田根据首长命令,负责占领南关,扫清外围之敌,很快歼灭守敌200多人,控制了南关一带。次日,经过详细侦查,邓书田发现敌人的城防很严密:城下有宽且深的护城河,护城河外设置有数道铁丝网,城门两侧修有很多碉堡,城门楼上除工事外,还停有两辆15吨重的坦克为地堡,城门内堆满了装有沙子的麻袋。14日晚上,指挥部发出攻击命令。一营从南门突击,二十三团三营八连炸开了西门,控制了西门楼。后来,该连队被命名为“许昌连”。随后,人民解放军从西门进入许昌城,与敌人展开了巷战。15日中午,战斗胜利结束,许昌首次获得解放。攻克西门的人民解放军站在“自由门”上合影留念。

然而,此役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此后,许昌又先后历经5次解放,于1948年6月7日结束“拉锯”局面,彻底解放。

推平后“变身”环城园林路

由于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加之战争破坏 ,新中国成立前古老的许昌城墙“遍体鳞伤”。为了修复千疮百孔的城市,20世纪50年代,政府决定推平城墙进行绿化。

“平整之前,上面设有城垛,还有人行道。”家住市区祥和小区80多岁的陈万祥老人当年参与了推平城墙。尽管第一次参与的时间,老人已无法清晰地记得,但他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现在许昌市一中的位置当年是个大坑。当年推平城墙以义务劳动的名义参加,各个机关、单位、工厂等都分配有任务。由于没有机械,全是人工扒、拆、推、拉,场面很壮观。”

3月27日,在魏都区档案馆,记者查询到了1958年印发的《许昌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推平城墙的工作计划》。文件指出:“1956年春发动全市职工义务劳动,进行了挖湖和推平城墙工作,共完成推平城墙124.1公尺。”

为彻底改变城市旧貌,当时根据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意见,确定将旧城墙普遍推平,整修为环城园林路,两边进行绿化,作为我市游览的风景区。由于当时缺乏此项经费开支,同时是非生产性的建设,当时的许昌市委计划发动广大职工、干部、官兵、学生在不影响工作与学习的情况下,每周每人半天时间义务劳动,以完成推平城墙与绿化任务。

这一时期,需要推平城墙的任务“西自小西湖起,经北城墙、东城墙到东南门止,全长为3260公尺(包括1956年推平部分在内),根据各段高低宽窄不同地势情况,普遍向外推平”。推平后,在城墙外坡种植桑树、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梨树等。为了不影响部门工作,当时还规定,第一批每人劳动量为3.5立方米土方,年老、体弱者和孕妇一律不准参加此项劳动。为防止出现工伤,当时还规定了操作规范:“自墙顶向下用刨、挖、推平之,不准用从墙中掏洞,使墙自倒的省事办法。”

“就这样,许昌城墙陆续被推平了!”陈万祥说。后来,人们还在城墙下发现并排放置的大量石材、石磙及很多不规则的大石块。它们都是早些年间修筑城墙时的墙基。如今,这样的石墩在护城河沿线偶尔还能见到。

曾经的老城早已今非昔比。随着曹魏古城项目的建成, 许昌将呈现“碧水环绕、方城格局、中轴对称”,与历史悠久的护城河相得益彰,重现历史风采。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