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贾凤翔(前排右一)在大学就读期间任《苗圃》主编时的合影 贾凤翔供图
核心提示
当高考的时代指针转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进入重建和多元化改革阶段。对于在这一阶段参加过高考的许昌人而言,他们有着怎样难忘的经历和切身感受?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人生命运从此改变
1981年,襄城县的贾凤翔参加高考,夺得许昌地区大龄考生文科第一名。
5月25日,记者见到贾凤翔时,已经退休的他正在许昌市图书馆忙于文学创作。“通过参加高考,我实现了从耕读教师到公办教师身份的转变!”回忆起当年的高考,贾凤翔感慨颇多。
1965年,贾凤翔成了一名耕读教师,能够每天和书本打交道,他感觉非常幸福,即使是星期天也手不离书。无钱买书,便借书来抄。如今,他保存着当年《成语词典》《毛泽东诗词注释》等书籍的40万字手抄本。1969年,贾凤翔被调进襄城县文教局创作组工作。先后创作出《连心桥》《会计新歌》等剧本。1977年,他又到一所高中教书。
1981年的高考来临时,贾凤翔对高考却有些忧虑。
贾凤翔参加高考时已35岁。“因为襄城县报考中文专业的考生已有1600人,只录取8人,比例很小。”贾凤翔说,但摆在眼前的机会若不争取就会溜走。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毁树容易栽树难》,许多考生就树谈树,贾凤翔把祖国比成一株大树,富有新意。“高考成绩揭晓,记得语文成绩是99分,这一年我不仅是襄城县文科第一名,而且还是许昌地区大龄考生文科第一名!”贾凤翔说,随后自己被许昌师范专科学校(今许昌学院)录取,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许昌实验中学任教,2006年退休后到许昌市老干部大学教授文学课。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施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现任许昌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处长的张利,1987年参加了高考。“我们当时考语、数、外、政、史、地六科,满分是640分,本科线是480分。”张利说,在1986年,想要参加高考还要先通过“预选”。“高考前一个月开始预选,落选的人很多。”张利说,当时高考的时间还是在7月份,天气很热,也没有电扇,让人倍感焦虑。高考过后,张利被河南大学历史系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到许昌学院,实现了命运的改变。
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高考热度依然不减
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高考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来自农村的考生,高考的成败意味着命运的转折。
家住市区莲城大道的市民曹先生老家在信阳市商城县。1991年,19岁的他迎来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大考”——高考。
“当时我觉得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学,因为大学毕业能‘包分配’。”曹先生说,为备战高考改变命运,他和同学们常常5时许就起床读书。22时宿舍熄灯,小伙伴们还拿着手电筒钻进被窝看书。
高考那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曹先生已记不清太多细节,高考作文具体写的什么他也已忘记,但曹先生仍清楚地记得,语文满分120分,他考了117分,作文得了满分。不过,让他郁闷的是,数学却考砸了。那一年,曹先生报考的是郑州大学经济系,正是由于语文高分,他被调剂到中文系。
市民李东升是1995年参加的高考,那年全国尚未开始扩招,因此当时考大学的录取比例要比现在低,考生压力也就不言而喻。很多人只要有高考的机会,依旧会拼尽全力。
李东升说,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从此,渐渐地,学生要自己掏钱读书,国家对大多数人也不再分配工作。不再包分配,大学生的“含金量”逐渐下降。一开始,村里有学生考上大学,村委会还放一场电影;后来电影不放了,改成自己家庆祝,比如杀头猪,请乡亲们吃个大餐。可即便如此,高考热度依然不减。
扩招让学子求学路更宽,高考并不意味着一切
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成为高考改革的“时代标签”。这一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在1998年的208万人的基础上增加了22万人。
市民何伟于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参加了高考。“1998年高考实行‘3+2’模式,我学的是文科,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5科,满分750分。还有一个是综合分,是根据各科标准分进行合成,然后按常模量表分数转换方法得到的,满分900分。”何伟说,那一年他爱好体育,比较贪玩,没能考上,只得再来一年。“1999年,经过我的努力,再加上正好赶上了扩招,我很幸运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何伟说,那一届,他的不少同学也都沾了扩招的光。
“其实,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变革,社会上对高考的态度也变得多元化起来。”在当天的采访中,一些经历过高考的市民曾跟记者这么说。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南方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大量的个体户由此发家致富。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论调叫作“读书无用论”,说什么“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但整体上而言,大家对于高考还是很重视的,正是有了高考,许多人才有机会继续深造,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那么,没有参加高考与高考落榜的同学最后怎么样了?采访中,李东升和何伟都跟记者说:“很多高中成绩平平,高考也考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现在也非常出色。好几个同学现在办企业、做生意,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小有名气。还有一些高考落榜者选择复读,通过再考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职业。所以,我觉得高考虽然神圣,但并不意味着一切。”
新闻连连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政策的变迁
1983年“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中央部门所属农、林、医、师范院校实行大部分定向招生。定向生在校期间,免缴学杂费,享受定向奖学金,毕业后仍回原定向地区或部门就业。
1985年,出现两个新名词:自费生和保送生。自费生,由本人缴纳培养费、学杂费,可自主选择就业,不再被强制到指定的就业单位。保送生无须参加高考,经学校推荐,即可进入大学就读。
1996年,逐渐开始实施取消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制度。
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在武汉举行。为贯彻落实高考改革方案,教育部进一步加大了高考和招生录取的改革力度,全国12所重点大学将与7个省份完全实现远程异地网上录取。
责任编辑: 刘轲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