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语出何人?

2017-06-06 15:06:28  来源: 王增阳 文/图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相信每一个了解钧瓷的人,对这一句话都不陌生。它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钧瓷窑变的基本特征,准确而生动。但了解这句话出处的人并不多,也难以查证。

《太平有象》(孔相卿作品)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相信每一个了解钧瓷的人,对这一句话都不陌生。它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钧瓷窑变的基本特征,准确而生动。但了解这句话出处的人并不多,也难以查证。近日,钧瓷文化学者殷振志先生在钧瓷网发表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最早谁说的》一文,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语出何人进行了说明。记者见到了相关证明材料,力图探究这段话的来源。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是皇家的御用珍品,千百年来薪尽火传。“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瓷的出现改变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从此使陶瓷的世界万紫千红,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钧瓷属于窑变瓷器。所谓窑变,是指胎体进了窑以后在烧制中的变化,不可控制。这就是钧瓷的本质。钧瓷“以釉制胜”,在精美的造型之上,釉色形如流云、灿如明霞,变幻莫测。窑变使钧瓷形成了绝妙的意境,如高山云雾、紫翠生烟,如峡谷飞瀑、星辰满天,如孔雀开屏、寒鸦归林……

钧瓷的窑变特色是其流传千年的艺术魅力所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则准确地描绘了钧瓷的重要烧制过程。但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殷振志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最早谁说的》一文中写道:“武让(曾任禹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先生也证实,1978年他在县委办公室工作,当时在外事办开小车的李水林同志拿着这句话让他审定(武先生是当时县委有名的秀才,与李水林是老三届的高中同学)。他也觉得这句话非常好,所以就鼓动李水林同志大胆推荐。结果这句话很快就成了风行用语。但人们只是跟着说,并不知其所以然。”

禹州市煤炭局原副局长吕保才在《我对钧瓷经典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了解和认知过程》一文中记录了他记忆中该流行语的产生过程。“我和禹州市政协的李水林先生是‘文革’前老三届高中同学,相识相知50余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县委外事办开小车,我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禹县水利局工作。我家和他家前后院。我们经常闲聊。在闲聊中,他多次夸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典出他口。此话也听当时主管工业的副县长甄尚海讲过。但我对李水林所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只是认为形容恰当,未认真考究其深远意义,听后也是一笑了之。”

李水林也通过《“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我最先说出来的》一文,详细讲述了他创造这句流行语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李水林在机关小车班工作。其驾驶的那台车侧重于外事接待。李水林经常陪有关人员到神垕镇看钧瓷、逛钧窑。在听了很多关于钧瓷的讲解词之后,李水林认为很多讲解词都是泛泛而谈,并不准确。在和景德镇的细瓷进行比较之后,李水林经过长期思索,认为钧瓷的特性在于窑变。但装窑时的胎体是一样的,这就是“入窑一色”。人们还常说“钧无双”,这就可以推导出钧瓷烧制出来后万紫千红,也就是“出窑万彩”。合起来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1978年的一个秋夜,我想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我找到武让同志,请他甄别、把关。他立即给予肯定。他的支持让我有勇气把这句话当作推介词向外推荐。我又告诉了我的上级丁俊甫主任和外事办干部王金泉同志。有一次,我和丁主任、王金泉一起陪日本客商到禹县钧瓷二厂参观。在介绍钧瓷时,丁主任用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句话。后来这句话就开始出现在讲解词、宣传册遗迹书法家的题词中。”李水林说。

在丁俊甫1998年12月写的一份证明中,他说:“1978年年底,有一天我和李水林同志陪外宾到瓷厂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李水林同志主动说出了钧瓷的特色。他说钧瓷的特色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我听后认为这句话既新鲜又朴实,点出了钧瓷的特点,值得广为应用。”丁俊甫在证明中还说道,历史上有无这种提法尚不清楚,但他是听李水林最先提出的。

在武让1998年12月出具的一份证明中,他说:“1978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李水林找到我谈起了他对钧瓷窑变的看法。他认为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更为贴切。因他当时参与接待外宾到神垕参观较多,在大量的接触中想出了这句话,以后被各钧瓷厂家沿用,有的名人也以此题词。”

在殷振志写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最早谁说的》一文中,殷振志对这种说法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以上这些情况真实性如何?又是个悬案吗?但我相信是真的。第一,如果不是事实,一个小人物没有必要抢这块‘金字招牌’,也没有人愿意出来为他打抱不平。因为争到了又有什么用处呢?第二,李水林是老三届高中生,很有才情,曾见过他和同道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慷慨激昂,大段背诵古诗词。我惊讶于他的激情和记忆力。他的哥哥李松林是在禹州解放后第一个从县一高考入北京大学的。就冲他有这样的兄长和血缘,我相信他的‘士人坯子’。第三,李水林也是有心之人。1978年时他尚在县委外事办开小车,有机会随领导和外宾参观钧瓷,并很快有自己的体悟。他概括的‘八个字’风行以后,这个词已不属于他,而是属于整个钧瓷界和文化界。但他似乎有些窝囊和委屈,因为他被世间的声浪给淹没了。于是,他就请知情者丁俊甫和武让为其开证言,藏‘隐而待发’之机,抒‘长铗归来兮’之意。这也许是一个小人物能做的事了。至于历史能否认可他,那就看他的机缘了。”殷振志说。

相对于这句广为流传的钧瓷宣传语,李水林的名声并不响亮。由于没有权威的文字证据,也没有录音、视频资料,想要毫无异议地探究出这句话是谁说的已经很难。但近20年前就已经写成的证明材料和李水林所说的详细过程,证明这句话是出自他。时至今日,去追寻这句话的出处,可能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证明在钧瓷千百年的发展中,不仅仅是参与钧瓷制作的钧瓷人在不断努力,也有很多喜爱钧瓷的文人、学者甚至普通爱好者为推广钧瓷、传播钧瓷付出了大量心血。千年钧瓷,有无数人为之不断付出。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