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转”出发展加速度——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座谈会项目观摩侧记

摘要:

6月17日上午,参加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座谈会的与会人员对我市部分企业进行现场考察。图为与会人员在许昌中锋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考察。 本报记者 朱宁 摄

图为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本报记者 朱宁 摄

图为森源电动汽车产业园生产线一角。 本报记者 朱宁 摄

在葱翠浓郁、硕果累累的6月,全市优秀民营企业再度迎来了集中检阅。

6月17日,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座谈会在长葛举行。会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石迎军,副市长刘胜利分别带队,利用半天时间对森源集团、黄河集团等5家企业6个项目进行了观摩,实地感受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脉搏。

在这场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成果路演”中,几家民营企业展现了在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产业转型中的大格局、新进展,令大家由衷振奋、信心倍增。大家在看中比、在比中学、在学中思,对许昌民营经济的未来更加期待。

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制造业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绝好突破口。

拥有全球最大金刚石生产基地的黄河集团,如今通过创新实现了产业转型。他们的转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延伸主业、拓展主业,在碳系材料及制品、新能源制造、智能制造三大板块上开拓创新。

在黄河工业园的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项目生产车间, 锂电池的原料配料、磨切、装配等工序,都由自动化生产线完成,打造了“智能车间”。他们生产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充电时间短、使用寿命长、体积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企业负责人说:“我们正在进行石墨烯锂电池的应用研发,利用金刚石生产后的石墨废料,合成大面积单层石墨烯,并应用到锂电池中,可比普通锂电池提高能量30%,使充电时间缩短到10分钟以内。”

“作为黄河集团的新业务板块,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项目对于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实现更大发展意义非凡。”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黄玉霞赞叹,这些企业在许昌创造的良好环境下不懈努力,取得了骄人的市场业绩,非常了不起。

森源集团的电动汽车产业园项目,有望带动形成许昌一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辆纯电动汽车及50万套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并拉动周边地区原材料、橡胶、电气、铝、工业机器人、汽车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而且,在有关县(市、区)和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该项目建设创造了“许昌速度”,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基本完成了50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

“在经济形势复杂、民间投资减弱的背景下,森源集团抓住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创了发展新局面,也为其他企业发展树立了样板。”兴业银行许昌分行副行长陈宗杰说。

升级换代的“智能制造”

实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是打造“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的重要标志,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远东传动轴公司高端智能化转型升级项目,是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而建设的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80条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600万套非等速传动轴、200万套等速驱动轴的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传动轴生产基地。企业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生产线上引进的都是德国、日本等国的国际一流设备,能实现传动轴的高精度智能制造。

“远东传动轴抢抓中国制造2025等机遇,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致力推动‘三换’,实现传动轴智能化生产,这不仅符合未来发展方向,更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市农商行行长张涛说,今天的被观摩企业都是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代表,实现了质量、效益双提升,为“许昌智造”甚至“中国智造”增添了风采。

“森源集团自1992年创建以来,已连续20多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今年1至5月增速依然在30%以上。”森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楚金甫介绍。森源集团此次重点展示了他们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数字化车间。在这里,德国机器人技术、意大利萨瓦尼钣金柔性制造技术、全数字化仓储物流管理技术集成了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系统,演奏出高效的生产节拍。

在有“午夜快车”之称的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系统前,大家认真观摩了这条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系统。该系统可实现从钣金的上料、冲剪、折弯、堆垛到入库的全部自动化操作。在森源电气机器人研究中心,观摩团成员认真观看了公司自主研发的AGV自动运输车。得知该产品从车身、机械装置到控制系统全都是森源电气自主研发,一台AGV小车就是一个“超级运输工兵”时,大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杀出蓝海”的科技创新

观摩中,任何一条先进生产线、任何一个喜人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的都是科技创新。

“在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如何从‘红海’中杀出一片‘蓝海’?西继迅达依靠的就是不懈追求、创新发展。”西继迅达负责人介绍,他们历来重视创新发展,连续3年每年在公司科技创新平台上投资5000万元。3年前,他们的专利只有200项,现在已经有900多项,在全国电梯行业中居第一位。同时,在电梯的控制、曳引、门机三大核心系统中,他们实现了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生产,做到了“别人有、我做得精,别人精、我转得快”。

这些技术资本,增强了企业“走出去”的信心。近年来,西继迅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已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保加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去年,该公司产值27.4亿元,今年1至5月出口订单同比增长30%以上。

“西继迅达加强研发、加快发展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公司生产的食用菌菌丝、罐头等能走出国门、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靠的同样是科技创新。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扭住科技创新不放松,努力写好这篇大文章。”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增表示。

在许昌中锋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锋数控)的机器人展示大厅里,焊接机器人、上下料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都按照预先编排好的程序,上下翻飞机械臂。

“去年森源集团招投标机器人生产系统时,我们前去投标,有人还质疑,‘机器人生产企业都是那些国字辈、上市企业才有实力和能力,你们也能中标吗?’”中锋数控负责人说道,“结果,中锋数控凭借自己的核心技术实力得以中标。”目前,该公司数控与伺服控制领域已基本拥有所有核心技术,以及30多项核心专利。他们用台湾的功能部件、德国的控制系统再加上自身的生产设计,研发完成了自动化生产系统,实现了从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的提升。

近年来,中锋数控还密切与德国舒勒茨、韩国现代重工、台湾罗升集团等公司的技术交流合作,跟进世界装备制造水平。“下一步,公司将立足国内装备制造市场,整合国内外智能装备制造资源,形成上游产业链,以建设河南一流智能装备集成商为目标,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中锋数控通过扩大对外合作、加强科研创新,实现了从小规模的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华丽嬗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襄城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李进伟说。

一个个园区内、一间间厂房里、一个个工地上,大家认真看、仔细悟,找差距、寻路径,感受到的是比学赶超的动力,坚定的是转型发展的信心。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