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脚行的那些事” 之二 成员三教九流,土匪、黑帮混迹其中

摘要:

资料图片

民国时期,搬运工用手推车运送货物。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许昌解放前后,许昌的搬运工主要集中在各地的车站、码头、烟厂和商行附近,以许昌、漯河、周口三地最为集中,他们或肩扛,或手提,或用人力车搬运货物。

从事搬运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人员构成复杂,除了谋生的穷苦人外,还混杂着土匪、黑帮成员等,管理难度较大。

交通发达,从事搬运行业的人员众多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来为郡、州治所。1933年,国民党政府设河南省第五行政专员公署于此。新中国成立后,许昌仍为专员公署所在地。

许昌物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建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密如织网的公路,还有多条通航的河道,因此从事搬运行业的人员较多。

6月23日,在许昌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查询到1953年的《许昌专区各县搬运业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到,当时许昌专区的搬运工有6790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货物较多的许昌、漯河和周口。

铁路沿线或者公路交通较为便利的县城是搬运工较为集中的地方,比如以药材和瓷器著称的禹州、盛产烟叶的襄城和挨着铁路的长葛、临颍等地。

20世纪60年代,南阳地区没有铁路,粮食、烟草、棉花的输出和煤、盐、工业品的输入都需要通过许南公路运达,且经许昌中转。

漯河和周口是颍河漕运重地,当时皆为许昌专区管辖。旧时,周口镇为河南四大商业重镇(朱仙镇、周口镇、道口镇、社旗镇),颍河两岸码头遍布,房街相连,形成了东西长10余公里的商业中心。

当时的搬运工有几个特点:没有固定的工资,每天干多少得多少;没有固定工时,有活儿时聚,没活儿时散;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车站、码头、商行,哪里有活儿就去哪里;流动性大,尤其是黄包车夫,整天在街头跑动,很分散,接触面也比较广。

不仅如此,搬运行业的人员构成也十分复杂。民国时期,脚行由把头控制,人员可谓三教九流,有破产的农民、无业的市民、小商贩、土匪、黑帮成员。许昌解放后,搬运行业同样鱼龙混杂,各种人群混迹其中,管理难度很大。

对此,今年9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安西乾深有感触。据安西乾回忆,当时许昌专区各县、市都组织建立了搬运社或者搬运公司,许昌市搬运公司有1000多名搬运工,主要负责市区的搬运业务,下辖4个搬运大队和1个搬运社。其中,第二大队主要负责许昌火车站的客车装卸搬运业务,第一、第三大队主要负责货车的装卸搬运任务,第四大队主要负责西关烟行的装包任务。市搬运公司下辖的搬运社是预备队,共100多人,主要负责市区的散活儿。

1954年,20多岁的安西乾被派到许昌市搬运公司做党总支书记。接到任务后,他直言“压力很大”。

“当时,阶级斗争很厉害,公司人员构成复杂,我的心理压力很大。”他说,当时年轻的他面对组织的信任,有压力,更有干劲儿,在其任期内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

1955年的《许昌专区搬运事业改革工作总结报道》一文中提到,许昌专区搬运工人的政治面貌“极为复杂”,据8个县的不完全统计,2079个搬运工中,国民党排级以上军官481人,保长2人,土匪2人,青红帮、会道门114人,国民党员8人。

郏县冢头镇的调查统计材料显示,在71名搬运工中,当过土匪的有22人,占搬运工总量的30%。其中,一个叫郭三娃的是该县的惯匪,郏县解放后,被判死刑,后越狱逃跑,混入搬运工中。

搬运工具多为人力车,许昌曾有“架子车王国”之称

搬运需要交通工具,民国时期许昌的汽车较少,使用的搬运工具多为牛车、太平车、马车、独轮车,均为木制。自1930年许昌出现汽车后,其他运输工具才有所改进,出现了有胶轮的架子车和汽马车。

今年87岁的李赖生活在市区解放路运粮河巷。许昌解放前,他随家人从扶沟逃荒来到许昌,在许昌城内推独轮车讨生活。许昌解放后,他加入了搬运公司。

据他介绍,民国时期的手推车有两种。一种是红车,中间起脊,左右两边放货物;另一种是平车,车身平正,货物放在中间,也称土牛或小车。这两种车都是木制独轮,载重250公斤左右。

架子车又叫人力车或者吨车,为木制车架,双胶轮,人拉、畜拉皆可。

抗日战争时期,许昌始有架子车,车轮较大,为28型大轮。“架子车用的是胶轮,比手推车轻快,装货也多。当时,有一辆架子车是许多脚夫的梦想。”李赖说,许昌解放前,他只有一辆独轮车,买不起架子车。“那时买一辆架子车,堪比现在买一辆小汽车!”

新中国成立后,架子车经过改良,很快得到普及。1959年至1972年,禹州的煤矿需要将煤经许昌转运到豫东,许昌架子车数量激增,几乎每条公路都有成群结队拉煤的架子车。许昌因此有“架子车王国”之称。

平板车是人拉木制平板胶轮车,载重5至10吨,为城市运输大件货物的专用工具。用该车运输货物时,一般需要5至8人合作,前拉后推,多在火车站或码头等地使用。

马车也是一种常见的货运工具,原为木制,民国时期改为胶轮,因此又被称为汽马车,1980年后被淘汰。

三轮车开始为人力,后改为机动车,并逐渐用于货物运输。

新闻连连看

许昌最初的人力三轮车由谁制造?

搬运工人员构成复杂,土匪、黑帮成员混迹其中

1952年,许昌架子车工人许连生自制了自行车拖带的木制方斗车。这是许昌市最初的人力三轮车。

该车为方斗和自行车结合而成,前为方斗,可乘坐,可装货,便于装卸,后为自行车驱动装置,由人力蹬动,控制方向。该车风靡几十年,河南多地均有出现,20世纪末被淘汰。

旧时河南四大商业重镇

朱仙镇:位于开封县西南23公里,相传战国时为朱亥旧居仙人庄,故名。北宋时此镇居南北水陆要冲,商业发达,明代中叶最盛,全镇人口30余万。

周口镇:原名周家口,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沙河、颍河和贾鲁河汇流处。明、清时期,其是河南的主要商埠之一,素有“小武汉”之称,为当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道口镇:清代河南名镇,有“小天津”之称,位于豫北卫河东岸,相传古为黄河渡口,李氏在此以摆渡为生,故名李家道口,后简称道口。

社旗镇:清代名镇,时有72街道13万人。外地商人在此建有山陕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等。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