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语出何人意义何在

2017-06-28 16:18:56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李争鸣

我要分享:

摘要: 钧瓷是许昌一张富有色彩的名片,对提升许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神垕瓷区如何从地域瓷种上升为有更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瓷种,尚需要系统发力,各界参与。

杨晓锋钧瓷作品《天池笔洗》(资料图片)


一、一句知名度颇高的宣传用语,为何引起关注、争论和热议

5月初,钧瓷文化学者殷振志先生在钧瓷网发表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最早是谁说的》一文,提出这句话最早始于1978年,出自原禹县外事办司机李水林之口。殷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出自李水林的可能性:一是多人证明。其中包括禹州市委办公室原副主任武让、禹州市原煤炭局副局长吕保才以及李水林当年的上级丁俊甫。二是基础扎实。李水林是老三届高中生,富有才学,当时又在县委外事办开车,有机会随领导和外宾参观钧瓷,会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和体悟。三是讲述有据。李水林曾详细讲述过创作流行语的过程,论述较为合理。不久,《许昌晨报·鉴藏》发表本报记者王增阳的文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语出何人》,对这一观点进一步作以佐证。

随后,禹州知名文史学者教之忠先生给钧瓷网发来文章,提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句宣传用语,是其“在20世纪80年代接待外宾时,对宋代钧官窑钧瓷经常使用的一句解说词,是对钧官窑窑变工艺的一句形容,也是伴随大半生在和人谈论古代钧瓷文化时常使用的一句推介用语”。

从教先生的文章以及其个人经历看,应该说此言不虚。一是工作性质。当年教先生常年有陪同接待任务,自编一些解说词属分内之事。二是功底深厚。教先生是禹州公认的文史专家,对古陶瓷研究和弘扬钧瓷文化作过较大贡献,一直被誉为禹州的“活字典”。三是鲜计名利。教先生今年87岁,一生跌宕起伏,晚年关注文史研究,甘当人梯,在其耄耋之年,不会无端贪“功”。

二、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句名句寻根颇有意义

有这样一桩陈年往事。许昌是三国旧地,曹魏故都。“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宣传用语,在众多宣传册上,都将此句的来源归为著名文史大家郭沫若。以至于郭沫若先生的女儿本世纪初来到许昌,还以此句为由头,向时任市委书记的毛万春求证郭沫若何时来过许昌。据市文联原主席谢玉好回忆:毛万春夜里打电话给他,落实此话的出处。谢委婉地告诉书记,据他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大抵是许昌的文史学者史友仁,史先生曾在不同场合讲述过此宣传用语的创作过程。后来,由于郭先生名气太大,有助于提升许昌形象,而史先生也早已作古,此事就不了了之。

许昌被誉为钧都和魏都,上述两条宣传用语简明扼要,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直奔主题,应是对钧都、魏都最经典、最深刻的解读,对许昌特色的宣传起到了难以表述的作用。君不见,多少隆重的场合在推广,多少宣传的书籍中在引用。许昌,作为一座具有厚重历史的文化城市,太需要这些点睛之笔了。尤其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句经典名句,应是迄今对钧瓷最精彩、最到位、最形象的一个解读。由是,追寻这句经典之作的来历颇有意义:一是尚未罩上名人光环,为寻找创作者提供了条件;二是让创作者显山露水,彰显其对钧瓷文化所作的贡献;三是激励后者积极探索,为钧瓷文化的建设不断作出积极的、可以载入史册的贡献。

三、这句精彩的宣传用语,是禹州文化人自己的创造

从情理上来讲,李水林与教之忠相比,前者无论知名度和影响力均不及后者。教先生的文章言之凿凿,不仅有创作的具体经过,还提供了此语公开出版的时间,即1993年赵青云先生出版的《河南陶瓷史》一书中,“统一规范使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句话”。该文在钧瓷网发表后,引起不少读者的支持和点赞。但李水林的相关证据出自钧瓷文化学者殷振志的推介文章,并非李本人主动提及。同时在殷的文章中,还有三位证明人,均是禹州当时的局级领导。殷先生曾任禹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和禹州市纪委副书记,离职后潜心研究钧瓷文化,在钧瓷圈内颇有影响。以其所处的位置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当不会为一个“司机”背书。

那么,我们自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精辟宣传钧瓷文化的“金句”,究竟是由谁率先提出来的呢?

根据现有掌握的材料看,教之忠和李水林都具备这个条件和实力。其一,两人都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善于思考、总结;其二,两人对钧瓷都有较深的感情,且工作性质与钧瓷都有一定关联;其三,两人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琢磨、提炼,最后方妙笔生花。

现在看来,似乎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共同智慧的结晶。也许,两人在一回回迎来送往宾客的路上,在一场场的参观体验后,在一次次的宣传推介中,面对万紫千红的窑变艺术有感而发,在不同的空间妙语迭出,并在时光的流逝中不断蝶变,最终成就出这样一个“金句”。甚至不排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句精彩的宣传用语,是禹州人自己的创造。正如教之忠先生在文中说的那样:“绝非是任何局外人一时来了灵感,用一句话就能包揽钧瓷的全部。”

钧瓷是许昌一张富有色彩的名片,对提升许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神垕瓷区如何从地域瓷种上升为有更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瓷种,尚需要系统发力,各界参与。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判断此“金句”究竟由谁率先创作完成,但还是应该向教之忠、李水林两位先生致敬,感谢他们为弘扬钧瓷文化作出的贡献。因为,在钧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有一批像他们这样的文化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如牛负重般地在钧瓷文化园中默默耕耘,钧瓷的历史才显得大气厚重,钧瓷的文化才流光溢彩。这也正是我们探究这句精彩名句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