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急难险重一线的百个闪光点

——禹州市实施“强筋壮骨”工程选拔百名年轻干部到一线锻炼纪实

摘要:

年轻干部是我们党的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年轻干部人才辈出,党的事业才能朝气蓬勃、长盛不衰。

年轻干部究竟该如何培养选拔?今年年初,禹州市为实现年轻干部“强筋壮骨”,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选派了140名年轻干部到该市五大战区、新型城市社区和信访稳定工作、重点项目等一线锻炼。

千锤铸重器,百炼成精钢。“半年来,我们选派的这些年轻干部,无论是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还是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他们在工作中转变作风,在困难面前锻炼成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禹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密表示,如今,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已成为该市加强年轻干部培养、服务基层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长效制度。

选得准——精兵强将下基层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如何持续巩固好、发展好当前来之不易的发展态势,努力推动禹州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不断开创新局、谱写新篇、走在前列?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推动禹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更多人才支撑。为培养一批服务项目、推动发展的猛将、闯将、干将,造就足以支撑和引领禹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干创新型后备人才,禹州市委决定,从该市市直单位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一线挂职锻炼。

“这是禹州推动项目建设、服务社区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创新之举,也是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加快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禹州市委组织部青干科负责人说,让市管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可以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以干部资源的调整配置助推经济发展;同时,促使这些干部在急难险重一线锤炼作风、锻炼成长。

为严格选人标准,把擅长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干部派到基层,该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强筋壮骨”工程 深入推进五大战区建设的实施方案》,面向全禹州市选派干部。经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层层筛选,100名优秀年轻干部从166人中脱颖而出,40名原优秀选派干部继续留任,他们将脱离原单位工作岗位,被分配到五大战区、新型城市社区、信访工作一线施展抱负。

干部在一线选拔,能力在一线展示。2月9日,这批被寄予厚望的精兵强将正式奔赴禹州急难险重一线。

下得去——历经磨炼换思想

工作要上去,干部必须下去。

从机关工作转向急难险重一线,工作岗位、环境变了,工作的标准、要求、目标任务也变了,这就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思路,尽快实现从“机关干部”到“帮扶队员”的角色转变。

“五大战区”——神垕旅游开发项目涉及老街修复、主题公园、寨前广场、龙山大道停车场、钧瓷文化街等工程。然而,要想所有工程在第十届禹州钧瓷文化节前实现竣工并非易事。为推动项目建设,禹州市委选派6名年轻干部进驻该项目组。

30多岁的夏德宏就是其中一位。夏德宏告诉记者,之前他一直在禹州市统计局工作,被选派到“五大战区”——神垕旅游开发项目组时,由于没有项目建设经验,虽有满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处。

“后来通过学政策、学业务、请教老同志,干中学、学中干,学到了规划、城建、国土、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很多专业知识,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入职之初,夏德宏便虚心求教,学习笔记已经记了3本半。

除了夏德宏,和他一同进驻项目组的几名同志通过学习,从啥也不懂变成规划、设计、旅游、水文、建筑、施工的“专家”,做群众工作的 “活字典”“问不倒”,使整个项目进展顺利,在“五大战区”20个项目组半年考核中名列第一。

“禹州市委选派的干部虚心学、进步快,夏德宏、姜要争等同志还荣立了个人三等功,整个项目饱含了他们的辛勤汗水和心血啊!”禹州市神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兼神垕古镇管委会主任曹鸣远满意地说。

与此同时,信访稳定项目组的刘举贞、冯世禹、党玉赞、张太行、朱钰,城市社区项目组的孙培玲、冯艳丽、张亚飞等许多人都经历了从机关到一线、从不懂到熟悉的过程。“我虽然作过难、吃过苦、受过累,可非常珍惜和自豪这段经历,它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是我成长的精神财富!”城上城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张亚飞激动地说。

干得好——服务群众办实事

脑中勾画着一幅加快项目建设、服务基层群众、做好稳定工作的美好蓝图,突然到急难险重一线,很多下派干部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孙培玲是禹州市新闻信息中心的年轻干部,担任新型城市社区项目组——禹王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后,为突出全方位服务,她组织成立了“八宝”志愿服务队(用红豆、绿豆、青豆、红枣、毛豆等八种粮食分别代表党员、卫生、爱幼、商户、扶老、文体、治安和矛盾调解服务),开展了爱心义剪、老人防骗宣传及清明节缅怀先烈等活动。贴心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如今,在社区里,老人见她喊闺女,小孩儿见她叫阿姨,遇到问题都愿意找她商量解决。

29岁的刘满满是禹州市畜牧服务中心顺店畜牧站副站长,被禹州市委选派到三桥十三路建设项目组。在颍川桥施工时,河边十几棵杨树需要采伐,谁来做群众工作?刘满满主动请缨,找到街道办事处、社区了解树木主人情况,一次次地为树主讲解政策和赔偿标准,饭都顾不上吃、水来不及喝,感动得70多岁的老大爷带头把自己的3棵杨树伐掉。直到晚上10时,十几棵杨树的采伐协议全部达成,没有耽误项目正常施工。

在禹州市20个重点项目及信访稳定、新型城市社区项目中,像刘满满这样经过磨炼达到遇事不慌、敢于面对并通过有解思维妥善解决各种急难险重问题的年轻干部还有不少,他们以“有解思维、改革闯路、专业方法”的理念和思路,以“迎难而上、克难攻坚、战无不胜”的劲头和状态,强筋壮骨,锻炼成长。

“实践证明,年初选派的100多名年轻干部经过半年磨砺,已成长为禹州市急难险重一线的一个又一个闪光点。我们就是要通过在基层一线锻炼干部、在项目一线磨炼干部、在急难险重岗位锤炼干部,破解干部年龄老化、论资排辈问题,在全市形成干部在一线选拔、才能在一线展示的鲜明导向,让想干事者有舞台、能干事者受尊敬、干成事者受重用,为实现‘两美两好一率先’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李密说。

责任编辑: 刘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