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是一次如期而至的“集中检阅”,也是一次项目建设的“擂台比武”,更是一次互相学习的“现场教学”。
8月16日至18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项目观摩活动。3天时间内,观摩团共观摩了9个县(市、区)20个观摩点,26个项目学校。其中,中小学19所,幼儿园7所,已投用9所,在建17所。
观摩团成员看项目、入校园、下工地、听汇报,看得认真、问得仔细,一路热烈交流,感受全市上下你追我赶、千方百计加快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项目建设的气势和劲头。
在这次集中观摩中,大家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实施基础教育三年攻坚,决策英明,谋到了关键处,抓到了点子上,进一步强化了思想共识,坚定了抓好攻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高度重视 快速推进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今年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动员会上,市委书记武国定在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增强开展基础教育攻坚的责任感、紧迫感,着力补齐基础教育发展短板,坚决打赢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战,确保我市基础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动员会召开以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基础教育攻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都在争当教育书记、教育县(市、区)长,亲自挂帅出征,高位组织推动。截至7月底统计,2017年全市安排的150个建设项目中,100个中小学项目,有68个在建,23个已经竣工,开工率达到了91%;50个幼儿园建设项目,29个在建,18个竣工,开工率达到了94%;总体开工率为92%,有50个建设项目已超预期完成,襄城县、长葛市、禹州市、开发区开工率均达到100%。今年秋季开学,预计全市有87所项目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万个。
在襄城县,观摩团成员切身感受到了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的力度。
襄城县东城区学校是襄城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拉大城区框架、完善城市功能的重点工程。该项目位于襄城县文昌路东段,总投资约3亿元,占地面积约18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项目于今年2月7日开始征地,3月10日开工奠基,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已有5栋单体建筑即将完工,秋季初中部将实现招生。
今年以来,襄城县强力推进“5622”学校建设提升计划(即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5所省、市示范性高中,新建改扩建60所中小学、20所幼儿园,创建20所精品学校),通过抓项目强基础、抓资金强保障、抓师资强队伍、抓内涵促提升等,全力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市定17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秋季将有15所建成投用,投用率达63%。
观摩团成员纷纷表示,襄城县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谋划超前、思路清晰、扎实推进,尤其是项目建设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招生”,值得学习借鉴。
科学谋划 合理布局
学校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有利于长远发展。
在推进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项目建设时,各县(市、区)充分考虑城镇化及人口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系统谋划、超前实施布局调整工程,教育资源不断优化。
长葛市颍川路学校位于长葛市产业集聚区颍川大道北侧,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其中幼儿园21班、小学部60班、初中部36班。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18亩,总建筑面积6.02万平方米,总投资3.17亿元。该项目今年4月开工建设,2018年5月完工,建成后可容纳5000余名学生就读,服务周边7个社区。
长葛市按照“高中向城区、初中向镇区、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完全小学向寄宿制小学过渡”的“三集中一过渡”总体要求,采取“改、扩、撤、并、建”等工作方法,逐步解决“农村小学校、小教学点、小班额,城区大班额”的“三小一大”问题,计划到2018年年底,使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由原来的224所调整为117所,全面优化学校布局。
此外,各县(市、区)把利用闲置公共资源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扩充学位的有效途径,借助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禹州市坚持“原有必用、能用尽用”原则,采取“腾建并举”等方式,通过两所高标准普通高中的建设和投用,盘活了城区教育资源,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同时,该市明确要求,凡是老城区机关单位迁转、腾退场所优先用于教育,城市开发、旧城改造优先规划教育用地。在许昌市老城区,魏都区积极与市教育局和投资公司对接,已经初步拿出了今年将要腾退的部分单位利用方案。
在观摩后,观摩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观摩,感受到了全市上下重视教育、支持教育、投资教育的浓厚氛围。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加快进度这一核心要求,拿出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确保全年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城乡一体 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各县(市、区)抢抓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教育牵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比如,建安区抢抓撤县设区的发展机遇,系统谋划学校布局,在新城区、老城区规划新建改扩建7所公办中小学,打破行政界线,逐步将农村初中撤并到城区学校,将农村初中和中心村学校改建为寄宿制小学,使每个乡镇有1-3所寄宿制小学。襄城县通过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全县建设17所公办寄宿制初中、24所农村公办寄宿制小学,全面满足农村学生就学需求。目前,17所公办初中已全部实现寄宿,另有12所公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基本完工,今年秋季开学即可投入使用。禹州市神垕镇中心学校等一批乡镇寄宿制学校规划起点高,设施配备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切实缩小了城乡办学差距。
禹州市神垕镇中心学校规划占地85亩,总投资8000多万元,规划初中三个年级24班,可容纳学生约1200人。目前,该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餐厅、宿舍楼等7栋建筑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各种实验仪器、教学器材等均按省级一类标准配置到位,今年秋季开学可投入使用。
近年来,禹州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为抓手,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强力打好基础教育提升攻坚战,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禹州市谋划确定2017-2019年项目74个(中小学64个、幼儿园10个),概算投资16亿元。目前,今年纳入许昌市台账的39个项目(中小学32个、幼儿园7个)全部开工建设,计划投资5.25亿元,已完成投资3.6亿元。其中18个项目已经建成,今年秋季可投入使用,9个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12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观摩团成员一致认为,项目建设是落实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任务的重中之重。将进一步拉高标杆,创新举措,加快进度,及早做好2018-2019年度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让群众尽早享受到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此外,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利用名校托管、一校两区、名校引进等模式,走出了一条快速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捷径。坚持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超前谋划师资配备问题,全市新招录教师1950名,通过编制调整支持市区学校1265名。
不虚此行,受益匪浅,是大家共同感受;深受震撼,深受启发,是大家共有收获。
教育发展,利在千秋;三年攻坚,志在必胜。我市将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勇于实践、锐意创新,攻坚克难、持续求进,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三年攻坚开局之年首战告捷,全面提升许昌教育发展的质量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设教育强市!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