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建设文化厚重之城 打造中原文化高地

摘要: 文化厚重之城的内涵有哪些?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厚重之城?为此,本期《新闻圆桌》特意邀请我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主要媒体负责人和文化界知名专家,对文化厚重之城建设进行解读。

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
孟照阳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刘革雨

许昌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马炎心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海升

弘扬戏曲文化,传承民族经典。

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全市全面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暨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许昌打造成崇德向善之城、文化厚重之城、和谐宜居之城,尤其是提出打造文化厚重之城,坚持把城市的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气质,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这一目标的提出,即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打造文化厚重之城必将极大提升许昌的城市魅力和吸引力。 文化厚重之城的内涵有哪些?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厚重之城?为此,本期《新闻圆桌》特意邀请我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主要媒体负责人和文化界知名专家,对文化厚重之城建设进行解读。

文化厚重之城的内涵与特质

主持人:您认为文化厚重之城的内涵有哪些?您是怎样理解文化厚重之城的?

孟照阳:近期召开的全市全面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暨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六大行动”,把许昌打造成崇德向善之城、文化厚重之城、和谐宜居之城,非常鼓舞人心,必将极大提升许昌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我认为文化厚重之城的内涵必须包括这么几个方面: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城市文明彰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尤其要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许昌”,培育城市典雅气质,让这座古韵新城由内而外发出璀璨的智慧光束。

刘革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气、神”,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底蕴不是说它有多美、规模有多大、有多么著名,而是说这样一座城市应该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发源地、聚集地,构成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一些原来颇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被“千城一面”了,那么还有什么城市特色而言呢?建设文化厚重之城,我认为就要凸显许昌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紧紧抓住时代机遇,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打造一个个“文化地标”,让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姓氏文化逐渐叫响海内外。

马炎心: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之于城市,是历史记忆,更是现代时尚;是精神价值,也是发展方向。近几年里,许昌的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和增长速度稳居全省前列,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厚重之城的目标,将城市文化摆在重要位置,强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显示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充分的文化自信,非常及时,非常务实,非常有远见。我认为,建设文化厚重之城,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增加文化产品数量和提高质量;通过两种途径,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好三项工作,即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强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实现两个目的,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为经济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为此,历代许昌人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的任务是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多、更快、更新、更好。

王海升:所谓文化厚重之城,简言之,即城市文化丰厚、庄重,文化积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生命,而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城市文化最核心、最集中的表现还是城市的人文精神。所谓文化厚重,就是不浅薄、不轻浮。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同一首隽永的诗、一坛陈年的酒、一本经典的书,让人永远都读不完、品不尽、看不够,滋养涵育着一代又一代城市人的心灵,表现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建设文化厚重之城的优势与短板

主持人:许昌建设文化厚重之城有哪些优势?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孟照阳:许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地上地下文化遗存非常丰厚,享有“魏都”“钧都”“花都”“药都”“烟都”和“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钧瓷文化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烟草文化之乡”的美誉。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812处,建设文化厚重之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五个不相适应”:一是文化形象与“三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还不相适应,文化特色不够鲜明,特别是还缺少能够体现三国文化、中原文化特质,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二是文化供给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文化服务还有待加强;三是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文化设施还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偏低;四是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与许昌在河南的区位、地位优势还不相适应;五是文化的活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还很艰巨,新兴文化业态开发经营人才比较缺乏。

刘革雨:许昌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的汉魏故城,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的射鹿台、练兵台、屯田处,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胜迹颇为有名。因三国文化丰富,许昌被国家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同时,以“三曹”为首的建安七子,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建安文学,使许昌成为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在数千年历史中,许昌还孕育了法家韩非子、杂家吕不韦、画圣吴道子、楷书鼻祖钟繇、三国名士“荀氏八龙”等一批名人先贤。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厚重许昌的优势。我认为存在的短板,是许昌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速,还没有培育起真正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文化企业的示范带动能力较弱。

马炎心:许昌建设文化厚重之城的最大优势是资源丰富、品牌突出、基础扎实、前景广阔。许昌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发生过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孕育出众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积累了大量文化典籍和历史遗存,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地域文化、名人圣贤文化、姓氏根亲文化等可供传承弘扬,而且也保留有精美绝伦的陵墓碑刻、馆藏文物、名优特产可供开发利用。特别是经过多年打造,厚重博大的曹魏文化,瑰丽神奇的钧瓷文化,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韵味无穷的戏曲文化已成为许昌的文化品牌。许昌戏曲曾8次进京汇报演出,有30多部富有时代特征和许昌特色的剧目被搬上银幕荧屏,在中国戏曲史上创下多个第一。目前存在的短板是,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分散、零碎,有的研究也欠系统、科学;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大作力作较少。

王海升:许昌建设文化厚重之城优势颇多,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丰厚,人文环境优良。许昌禹州是大禹的封地,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封于夏,大禹以封地夏为国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社会。许昌之禹州因大禹而得名,所以许昌是人类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公元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所以许昌是曹魏文化与建安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许昌还是关羽建功立业之地,关公文化的精彩篇章均发生在许昌,或跟许昌关系密切,所以许昌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建设文化厚重之城,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好这些优势。

建设文化厚重之城任重道远

主持人:请结合您的工作谈谈下一步在文化厚重之城建设中将着重做哪些工作?您对建设文化厚重之城有哪些好的意见或想法?

孟照阳:建设文化厚重之城,文化部门是主力、是先锋,任重道远,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实施“七大工程”,不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造文化厚重之城。一是实施现代公共文化基础提升工程,着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实施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市融媒体产业发展基地、建安区文化中心、襄城县文博中心、长葛市博物馆、长葛市科技文化图书馆等大型文化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加大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二是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着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围绕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三国曹魏文化等,不断推出有许昌特色、许昌气派、许昌风格的文艺精品。三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深入开展“欢乐中原·文明许昌”、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文化活动。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丰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资源,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四是全力推进三国曹魏文化弘扬传承工程,以曹魏古城建设工程为平台,以弘扬三国曹魏文化为主题,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把许昌建设成为全球三国曹魏文化的核心展示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板块。五是实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制订出台《许昌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突出抓好钧瓷、生态休闲、中医药、发饰品、传媒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六是实施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工程,着力规范繁荣文化市场。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落实“先照后证”改革要求,放宽准入条件,加快建设多层次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市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扫黄打非”工作长效机制,健全“扫黄打非”三级网络,建设平安文化市场。七是实施全民阅读工程,着力打造“书香许昌”。深入实施全市图书阅读阵地提升工程、乡镇(街道办事处)图书馆全覆盖工程、“书香许昌”数字阅读推广工程、24小时城市公益街区图书馆建设工程、 “爱心图书漂流”工程、民间阅读组织培育工程等全民阅读“十大工程”,在全社会营造浓郁书香氛围。

刘革雨:面对媒体环境的深刻变革,传统报业发展必须调整航向、把好舵盘,点燃新一轮发展引擎。我们要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业转型必须与本地社会实际相结合,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最新信息技术相融合,积极促进报业转型发展。一要做好“顶层设计”,注意学习借鉴。报业转型既要自上而下施压,又要自下而上推动;既离不开“顶层设计”、全局统揽,又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近年来,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对内成立融媒体公司,大胆实践现代企业制度;对外积极拓展媒体触角边界,建立全媒体矩阵,形成了一系列总体方向正确、符合本地实际的转型发展新思路。此外,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外来智慧,不断学习、调整,在同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孕育出更多的新手段、新方法。二要整合优势资源,多元化发展。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发挥全媒体优势,利用新兴媒体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和传统媒体专业、权威的优势,尝试了“内容为王”和“技术优先”的有机结合,向受众提供了多元化产品和各类增值服务,打好“组合拳”,拓展了生存空间。三要突出重点,形成产业集群。近年来,许昌报业传媒集团搭建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媒体融合框架,实施“全媒体业态创新与建设工程”,与国内一流的企业合作,构筑了新媒体矩阵,建起了全媒体数字化生产平台。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还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建设“全媒体中央厨房”,牢牢把握转型发展的主动权。

马炎心:因个人爱好和工作经历,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许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艺术创作。2010年退休之后,除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外,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先后单独或与人合作编写了《关公关庙与许昌》《许昌越调》《曹魏故都许昌》《许昌历史记忆》《许昌历史名人》《历代文人咏许昌》等专著,整理创作了与许昌有关的《风雨好喜来》《颍昌知府》《水才相亲》《给你一个家》《割肝救母》《许都求贤》等剧目;撰写了上百篇历史文化散文,其中有的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奖项,对弘扬许昌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作为一个老文化宣传工作者,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大力倡导青少年扎实、系统地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语言符号获取文化知识,决不能以听“好声音”、看“肥皂剧”、读手机段子代替读书。二是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具有群众性和长远性。各级有关部门在文化生产和发展中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政策、投入、硬件建设、产业事业规划上都要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变文化资源 优势 为发展优势

李 新

在我市近日召开的全面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暨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文化强市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提到,要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产业助推城市发展,用书香生活打造城市气质,着力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作为文化大省的河南也释放出一个又一个信号。从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再到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重要文化高地”,不仅是字面和提法上的变化,还是省委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

许昌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囊括了人文、涵盖了地理、孕育了民俗。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一年一届的三国文化旅游周、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已成为我市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水系建设、水利工程不仅缓解了我市水资源匮乏的局面,而且塑造了水生态,彰显了水文化;每年获省级以上文艺奖项都在30项以上,大型现代豫剧《燕振昌》成为唱响全国的文艺精品;发制品这一传统工艺品、文化产品,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畅销海内外;钧瓷作品先后70多次被选作国礼,已成为我市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宝级”文化名片;正在大力推进的曹魏古城建设将再现水城相融的曹魏古城风情,倾力打造的神垕国家级特色镇将成为国际钧瓷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我市出台的《关于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打造“一地、一城、一区、四特色”(全球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钧瓷特色文化产业、生态休闲特色文化产业、工艺发制品特色文化产业、中医药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板块,中原文化高地基本形成,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不仅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还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强市建设的路线图已经绘就,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必将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走出一条历史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