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开启许昌“绿”生活

——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之便民惠民篇

摘要:

街道两旁是草木相依“立体的绿”,庭院社区是见缝插针“点缀的绿”,路口街头是花草相间“打眼的绿”,游园广场是花木辉映“活泼的绿”,河湖水畔是郁郁葱葱“满眼的绿”……

绿色是大自然的原色,也是幸福的底色。现如今,你只要步入许昌就会被这里的“绿”所震撼,许昌人则在绿色的包围中享受着惬意的“绿”生活。

许昌的“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以人为本。翻开《许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在醒目的位置你会看到,注重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绿色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不仅建观赏型绿地,还要建林荫型、休闲型绿地,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市民对观赏、休闲、娱乐、健身、交往的需求。城区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街旁绿地均衡分布,使居民生活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

开启“绿”生活——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对于许昌市民来说,如数家珍的城市文化,如同一首隽永的诗、一坛陈年的酒、一本经典的书,让人永远都读不完、品不尽、看不够。

那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对许昌的文化是削弱还是增强?答案是肯定的。此举不仅提升、重现了一批景点,而且还开发、打造了一批新景点,这些景点更有看头儿、游头儿、玩头儿。

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我市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程中,紧扣文化内涵,打造‘一园一品’景观,许昌变得更有文化底蕴了。”

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我市注重园林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着重彰显曹操、关羽、建安七子、春秋楼、灞陵桥等历史文化特色,注重古城、护城河、运粮河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塑造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园林文化景观。同时,突出大绿量、高品位,增加建筑小品,注重色彩搭配,建成154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了“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园林景观,让市民群众亲绿近绿,享受绿色空间。

与此同时,市政府还斥资6000余万元,提升改造了西湖公园,再现了德星亭、汉城墙遗址等多处园林景观;打造了曹魏文化广场、春秋楼景区、灞陵桥景区等一批公园绿地;围绕运粮河建设了潜龙广场、登秋台游园等“一河十八景”的人文景观;新建了北海公园、中央公园、芙蓉广场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实施了鹿鸣湖体育公园、许都公园等8个公园的提升改造,完善应急避险场所建设。

尤其是今年,市委、市政府投资57亿元,着手实施曹魏古城开发建设,着力打造以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特色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曹魏文化古城,建成后将与护城河相得益彰,形成“一环碧水绕莲城,千年古韵满魏都”的城市形象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新建、改建公园、游园、广场84处,新增公园绿地252.8公顷,改造公园绿地59公顷,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9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综合评价值为9.25。

开启“绿”生活——注入更多运动元素

无论是晨曦微露的清晨,还是晚霞将退的傍晚,即便是工作的闲暇,在市区的公园、广场、社区、河湖水畔,随处可以见到锻炼健身的人群。他们或在健身器械前扭腰伸腿,或在广场上随着悠扬的舞曲翩翩起舞,或沿着健身路径慢跑散步,或在体育场地上打羽毛球、乒乓球,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

“城市里到处都是绿色,就像一座天然氧吧,每天不出来跑跑步就觉得少点儿啥。” 市民杨薇琪基本上每天都要到清潩河游园锻炼健身,5公里长的步道两旁,清流潺潺,花木葱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市民考虑得更周全,还制定出了运动健身计划:周一至周五早上到鹿鸣湖体育公园跑步,傍晚打乒乓球或篮球,到了周末就和家人顺着清潩河畔的骑行道来个骑行。这一路上不仅空气清新,而且风景怡人,还会路过好几个运动健身广场和儿童游乐场,那里的设施更齐全,不仅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网球场、门球场,还有更能吸引孩子们的人造沙滩、纸文化主题公园等。

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建安区、魏都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市辖5个区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一期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魏都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遍布于市区清潩河、天宝河、饮马河等河畔,文峰游园、鹿鸣湖体育公园、南湖游园等广场、游园。

从中记者也深切感受到,我市之所以增添了这么多的体育元素、运动元素,不仅得益于“十五分钟健身圈”的打造,还依托于优良生态环境的构建。可以说,优良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拉近了市民群众与“绿”生活之间的距离。

开启“绿”生活——市政设施日臻完善

许昌的“绿”不仅仅丰富了城市文化,更反映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这也是惠民便民最直接的体现。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实施绿道交通系统规划,清潩河两岸建成8.6公里的“绿道”;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全市共建成站点505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2000辆;建成污水管道316.7公里、雨水管道214.1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7%;建立生活垃圾直送焚烧发电制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5套PM2.5监测系统,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重污染天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去年,市政府投资28.7亿元,着手创建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全面实施3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28项,修复城市水生态,整治城市内涝病,着力实现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海绵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挖掘、拓展城市湖泊、河道,因地制宜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建设集雨型绿地系统。去年底,市区建成3463.7公顷绿地与433.3公顷河湖水系,充分发挥了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了城市内涝,保护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透水砖铺设广场、游园步道,减少硬质铺装使用比例。在城市建成区实行雨污分流制,对现状旧城区合流制的排水区域,实行截流式排水,并逐步改造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建成污水管道316.7公里、雨水管道214.1公里。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对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对于市民群众来说,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一项共同关注的民生工程,全市上下将全力以赴朝着生态之城、健康之城、幸福之城的目标全力冲刺。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