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探访曹魏胜迹之汉魏许都故城遗址

许昌城东南18公里,曾有一座皇宫

摘要:

开栏的话:在许昌,曹魏文化是最厚重的底蕴,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许昌地上、地下的三国古迹有80多处。日前召开的全市全面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暨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许昌打造成崇 德向善之城、文化厚重之城、和谐宜居之城。为寻找厚重文化的许昌元素,唤醒市民心中的历史文化记忆,许昌晨报记者将对散布在许昌大地 上的曹魏遗迹进行探访,为您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核心提示:

拥有“曹魏基因”的许昌曾 有作为帝都的辉煌,而追寻曹魏 胜迹,首站绕不开的就是汉魏许 都故城遗址。 从许昌市区出发,经许州路 拐入S237,然后一路东行,过张潘 镇后不远就到了汉魏许都故城遗 址。公元 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 都许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 里。此后,汉献帝刘协在这座皇 宫生活25年。1800多年过去了, 现在这片土地是怎样一副模样, 又见证了哪些沧桑往事?9月11 日,记者驱车18公里前往探访。

分内、外两城,许都故城曾很繁华

9月11日,雨后初霁。

记者来到汉魏许都故城遗址时已是10时许。高大的仿汉阙门前的空地上,78岁的古城村村民王起彬正在用铁叉挑起花生秧晾晒。“这里的遗址‘货真价实’,不少外国人都来这里参观呢。”王起彬说,汉魏许都故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的痕迹非常明显!“那片高台就是城垣旧址。”他指着被杨树林笼罩的一片岗地说。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就是许昌人俗称的“张潘故城”。“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厚重的三国文化,似乎只有在这里才能一下子触摸到根。在阙门东侧,记者踏上王起彬指的那片高岗,湿润的泥土上随处可见带着花纹的残砖碎瓦,捡起一片细细端详,不禁浮想联翩:汉献帝在这座皇宫接受三公九卿的朝拜,眼前这些不起眼儿的碎片昔日筑起的该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啊!

“东汉献帝建安时期之都城和魏之东都,分内城、外城。”一旁的石牌上对汉魏许都故城遗址这样介绍。1932年出版的《许昌县志》内有一幅《汉魏故城遗址图》。根据该图,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故城处于小洪河和小运河交汇处,内城在外城的东南角,如今的古城、门道张、董庄、营王等村庄都曾在城内。据史料记载,城内的建筑除了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东汉末年,南阳人何晏在许昌宫内新落成的景福殿参观后,写下了《景福殿赋》,极赞宫殿之巍峨华美,而且留下了这里有“足球场”的记载。“(景福殿)其西则有左磩右平,讲肄之场。二六对陈,殿翼相当。僻脱承便,盖象戎兵。察解言归,譬诸政刑。将以行令,岂唯娱情。”

南北朝时毁于战火,一代帝都烟消云散

“曹操收军回营,满宠引徐晃入见。操大喜,厚待之。于是迎銮驾到许都,盖造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对“迎帝都许”这样介绍。

公元196年,曹操迎来了落魄的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曹氏父子在许昌生活、经营了25个年头,不仅开创了辉煌的文治武功,也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迁都洛阳。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魏迁都洛阳,宫室、武库犹在许昌。”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许昌”因此得名,为魏国“五都”(长安、洛阳、谯、邺、许昌)之一。

在许昌博物馆,一个四神柱础静静地躺在玻璃柜内,一旁的银幕循环播放着许昌宫的影片。它长62厘米、宽63.5厘米、高15.5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真品于1984年在这片旧址上出土。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柱础见证了“许昌宫”的繁华。那么,这座宫殿是怎样消失的呢?“南北朝时期城池多次被兵燹所毁。”在《许昌县志》中,寥寥数语记述了古城的沧桑命运。随着北魏大将周几带来的一场战火,这座宫殿成为一片废墟。

在历史的时空中,见证一代帝都辉煌的汉魏故城遗址承载着许昌厚重的文化。为保护这片遗址,1986年,这里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市文化局曾组织人员调查钻探,基本探明了内城城门、主要街道的位置;2006年,许昌县(今建安区)政府在毓秀台北修建了仿汉阙门,又对故城轮廓进行了绿化,设置了护栏。

毓秀台为祭天处,凭吊怀古者络绎不绝

从阙门中间穿过,沿着道路南行,两边松柏含翠、蟋蟀争鸣。尽头处左拐,就到了毓秀台。只见15米的高台上彩旗舞动,“毓秀台”三个大字很显眼。这里传说是汉献帝祭天之处,当地人俗称“天爷庙”。

毓秀台是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在地面上的唯一实物遗存。据《汉魏故城图》载,毓秀台前有汉御殿,是汉献帝祭天时斋戒、沐浴之所。相传台上有东西厢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处高峻的坛庙,叫玉皇殿。庙顶为圆柱形,庙基为方形,体现古代的“天圆地方”传说。从大殿而下,是青砖铺就的广场,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铜巨鼎叫“神坛”;广场两旁还有月神台和雨神台。

毓秀台西面是一个曾经驻扎过御林军的地方,叫营王村;南面的村庄叫城南董;西北方向的村子叫古城村;东北方向还有一个村叫城角徐,也是曹操大将徐晃的长眠之地。从这些村名上,人们还可依稀感受到昔日魏都的气势与辉煌。

一代帝京,书写曹魏华章;沧桑变迁,故事代代流传。1918年8月,一代伟人毛泽东路过许昌,特地与友人结伴登上毓秀台凭吊,并留下《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这首诗,如今被刻在毓秀台前的一通石碑上,供人观瞻。

千百年来,许都故城虽然仅存遗址,但由于它是一代王朝的象征,不仅被历代人所敬仰,也是许昌人谈起三国文化永恒的话题。每到节假日,到此凭吊怀古的三国文化爱好者络绎不绝。

新闻连连看

历史上曾有几个许昌城?

张潘的许昌县城被废后,县址迁移到了许田镇(今陈曹乡许田村)。东魏时,这里还一度成为许昌郡治所,到唐和五代时期改为许田县,宋代并入长社县。

明代,许田一带又改属许州。

第三个许昌城,就是今天的许昌。

汉魏时期,这里被称为颍阴县城,南北朝时改称南郑州,隋代改称许州。许州之名,除宋代一度被改为颍昌府外,一直沿用,至1913年改称许昌县。1947年,以许昌县城区设市。

1986年,许昌地区进行区划调整,以市带县,原来的许昌市改称魏都区。


责任编辑: 高云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