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枕,透着“高冷范儿”的日用品

2017-12-12 09:32:59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张莉莉

我要分享:

摘要:


酱釉黑彩卧虎形瓷枕    

宋代白地黑花仕女瓷枕正面    

宋代白地黑花仕女瓷枕背面(本文图片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核心提示

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的重要生活用品。说到枕头,通常人们对它的印象是软绵、舒服。现代人很少睡硬枕,而在古装剧中,我们常看到床上放着又高又硬的枕头。

在许昌博物馆,收藏有多种古代瓷枕,有卧虎形瓷枕、白地黑花仕女瓷枕、三彩双狮座枕、三彩牡丹纹枕等。

近日,记者走进展厅,在文物专家的介绍下,近距离观看、了解这些透着“高冷范儿”的珍贵文物。

背景溯源

始于隋代,唐代大量生产

宋、金、元时期最为鼎盛,明清时期慢慢淡出

在许昌博物馆三楼“许州记忆”展厅,记者见到了几种古代瓷枕,其中,金代的酱釉黑彩卧虎形瓷枕和宋代的白地黑花仕女瓷枕块头更大,图案也更加精美。卧虎呈安静睡姿,温顺如肥猫,憨态可掬;人物则眉清目秀,像一位仕女,呈侧卧姿,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之感。

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向记者介绍,中国古代的枕头最早是用天然石块制作的,以后又逐步扩大到使用木、玉、铜、竹、瓷等材料。其中以瓷枕的数量最多,应用最为广泛。

瓷枕,即瓷质的枕头,与其他日用陶瓷一样,它是随着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枕上多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瓷枕始烧于隋代,唐代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最为鼎盛,以磁州窑、当阳峪窑 、扒村窑 、登封窑所出为多。明清时期,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包括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装饰纹样也十分丰富,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以及人们对美的理解与认识等。瓷枕有很多形制,如六角形、八方形、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椭圆形等,也有婴儿、虎形、龙形的。

我国最有名的瓷枕是定窑孩儿枕,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初中历史课本上就有其照片。它釉色牙黄,工艺精巧,一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而且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展出于文华殿(陶瓷馆)。

考古发现

我市馆藏的两件珍贵瓷枕均产自禹州扒村窑

根据其特征和属性,文物专家将其划为磁州窑系

本期重点介绍的两件馆藏珍贵瓷枕,一件是宋代白地黑花仕女瓷枕(原名为白地黑花娃娃枕),另一件是金代酱釉黑彩卧虎形瓷枕(原名为卧虎形瓷枕)。文物档案显示,白地黑花仕女瓷枕长28厘米、宽13厘米、高10.2厘米,重1.52千克,人物呈右卧位,面部丰满,脑后挽有发髻,身穿对襟大衫,上绘折枝花草。枕面位于人物背部,上面绘有两只飞翔的大雁和一对戏水的鸳鸯,画风简约浪漫,展现了怡然自得的境界及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件瓷枕于1993年从我市民间征集而来,保存基本完整。

酱釉黑彩卧虎形瓷枕长39.2厘米、宽17.5厘米、高10.3厘米,重2.28千克,虎身稍弧,向右侧卧,通身酱釉之上饰以黑色虎皮斑纹,头部皮毛和斑纹舒展灵动。枕面位于卧虎背部,上面绘有莲藕图案,画风清新,体现出我国古代水墨画线条简练、运笔生动的气韵。“虎形为枕,表现了古人的崇虎习俗,以及祈求尊贵威仪、镇邪驱魔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同时,古人也认为虎枕宜男,利于生养男丁。”市文物专家介绍说,该瓷枕保存状况基本完整,入馆时间为1988年。

陈文利主任告诉记者,我市馆藏的这两件瓷枕产地都是禹州扒村窑。扒村窑址位于禹州市浅井乡,属民窑,遗址面积为170余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窑以烧制白地黑花瓷器为主,同时也有三彩和钧瓷。“白如雪、黑如铁”的白地黑花瓷器,形成了色彩对比强烈类似宣纸水墨作品的装饰效果。该窑的器型有碗、盘、枕、瓶、罐等,因具有白地黑花的特征和日用瓷的属性,它们被文物专家划为磁州窑系。

我市民间发现的瓷枕,大都是宋、金、元时期的产品,蕴含着朴素本真的自然美、灵动风趣的生活美和讲究意蕴的艺术美,闪烁着“趣”“真”“适俗”的光芒。

文物故事

“枕头”一词竟是曹操命名?

文物专家认为瓷枕是古人的消暑“利器”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就寝几乎都离不开枕头。那么,“枕头”一词是什么时候由谁命名的呢?据说,这与三国时期的曹操有关。

有一天,曹操在军帐中挑灯夜读,三更时分犯困,身旁的内侍请他上床休息。床上几本木匣兵书一时没地方存放,内侍就随手并排摆放于床的一端。曹操太困,稀里糊涂地枕着木匣兵书睡着了,而且睡得很香。见状,这名聪明的内侍就依木匣的形状用软物做了一种垫头用具呈给曹操。曹操问此物何名,内侍只答是垫头之用的卧具,曹操就将此物命名为“枕头”。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枕,卧所荐首者。从木。”由此可见,古代最常见的枕头是木质的。汉代之前,民间枕头多为竹、木所制,西汉出现了漆枕和丝织枕头,甚至出现了用天然香草做的枕芯。唐宋时期,瓷枕盛行,明清以后,纺织印染业发达,枕头又逐渐变软,并且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手感冷硬的瓷枕,究竟是床上用品还是陪葬的明器?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文物专家认为,陶枕,坚硬不理想,不做日常使用,一般用于随葬器具;瓷枕,性清凉,不宜寒冬使用,倒是消暑的“利器”,是一种夏季盛行的寝具。

宋代瓷枕产量丰富,有人认为瓷枕非常硬,是作为陪葬的明器出现的。文物专家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其判断根据是很多宋代瓷枕上有字,比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又如“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些话写在枕头上,就是给世人以警醒。北宋晚期张耒的《谢黄师是惠碧枕瓷枕》曰:“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首诗明确指出它是实用之物,且宜相赠送。

瓷枕作为一种生活日用品,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后来又逐渐演变为治病号脉的工具。

访古连连看

古人为何喜欢睡硬枕头?

现代的枕头都是以“软”为卖点,为什么古人偏偏要睡硬枕头“自虐”呢?

原来,硬枕大兴于隋,这是因为隋开创科举,寒门学子纷纷挑灯夜读,困了就在圆木枕头上眯一会儿,一旦熟睡稍有偏动,就会滑落而惊醒,因此,它又叫“警枕”。

除了警醒自己不要贪睡外,古代硬枕还有两种功能:一是降温,睡觉时不是后脑勺枕在枕头上面,而是脖子枕在上面,不但凉快,还能保护发髻不乱;二是健康,古人对“高枕无忧”深信不疑,认为“无忧四寸长寿三寸”,无忧的枕头是12厘米,长寿的枕头是9厘米左右,这种硬枕头对颈椎是有好处的。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由此可见,晚上睡“明目枕”是一种简易的中医疗法。

扒村窑遗址

扒村窑是中国北方很有特色的民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窑遗址面积达175万平方米,现存众多古窑遗址,古瓷残片随处可见。20世纪6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到扒村考察后说:“扒村瓷是古代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瓷种,其艺术水准影响在当时并不逊色于其他瓷种。它光芒四射、魅力无穷,应独立成窑系。”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亦盛赞扒村瓷为“瓷上水墨”“是凝结在古瓷上的中国画,烧制在古瓷上的中国书法”。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