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我市“学雷锋、见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摘要:

今年3月5日,距离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去整整55年。时代风云变幻,神州沧海桑田,雷锋始终是道德星空中最美的星辰,以穿越时空的耀眼光芒,照亮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多年来,许昌人一直踏寻雷锋精神的足迹,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许昌市继2015年2月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后,经中央文明委复查审核确认,2017年11月再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许昌面孔”频频亮相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榜,形成令人赞叹的“许昌现象”。鲜亮的“成绩单”,浓缩过往的辉煌,更激励我们努力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用善行义举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正能量。

“我市把‘创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结合起来,以崇德向善铸造城市之魂,推动‘物的文明’向‘人的文明’升华。”市文明办主任刘明君说,“多年来,我市以创建育人,铸造城市之魂,全市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区治理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突出社区志愿服务这一重点,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一颗颗爱心续写着雷锋事迹

如果你深入我市的社区,如果你与普通居民攀谈、聊天儿,你就会发现这里爱心义举、好人好事俯拾皆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提起家住禹州市区西街的任万祥,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命途多舛,童年丧父、青年残疾、中年丧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都需要别人帮助的人,20多年来,拄拐杖挪步、拖着病残的身躯艰难带领他的爱心团队,坚持以“助残、助学、扶残”为宗旨,帮助那些贫困家庭、学子和残疾人渡过了生活的难关。

这些年,任万祥先后为公益事业花费30余万元。爱心帮扶,任万祥一直在路上。为了更好帮助特困家庭,任万祥拄着拐杖,克服身体上的残疾和行动上的不便,带领他的爱心团队走访了郑州市、许昌市、禹州市等地的十几个乡镇70多个村庄,先后组织了167次爱心活动,帮扶贫困残疾人500多人,帮助孤寡老人1000多人次,关怀留守儿童700多人,为1000多名环卫工人送去清凉和关爱,并对14名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多次帮扶,为128名贫困大学生提供帮扶资金。

热衷志愿服务的任万祥感动了全国人民。2012年9月,任万祥荣登“中国好人榜”。2017年年初,在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任万祥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评为2016年度“学雷锋最美志愿者”。

在魏都区,有这样一支“老妈妈拥军服务队”,从1990年至今,她们在每月固定的时间里,抬着洗衣机、缝纫机,拿着针线盒、洗衣粉上门为战士们清洗衣物、缝缝补补,风雨无阻已经28载。


今年春节期间,她们来到驻许某部,为部队官兵包饺子、演节目,陪同子弟兵共度新春佳节。战士小刘说:“春节是我们想家的时候,老妈妈平常和我们谈心,把我们当亲儿子看待。我们在部队训练挺累的,心里有啥话也给她们说,把她们当成亲人一样。”

据这支队伍的发起人、85岁高龄的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党委原副书记袁雪云老人介绍,现在部队条件好了,缝缝补补的事儿少了,老妈妈们就“与时俱进”,自己做道具,精心排练功夫扇、秧歌、快板等节目,经常与驻地部队联欢。袁雪云明白战士们离家在外需要的更多的是精神关怀。

如今,“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已从10多人扩大到了50人,不仅爱心接力棒顺利传了下来,服务对象更是遍及驻许各部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我市涌现出许多优秀志愿服务者,王爱真、马静、张汇涛、李杰、宋红昌 ……一个又一个普通的百姓,用最朴素的榜样力量点亮志愿服务的心灵之灯,用爱心、热心、责任心诠释着志愿服务精神。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以平凡的坚守托举起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一个个岗位践行着雷锋精神

立足岗位学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把雷锋精神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我市推动学雷锋的鲜活实践。

“在我们社区,党员干部人人都是志愿者,居民群众人人争当志愿者,大家尽职尽责,积极开展便民服务,在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中收获口碑。”春节期间,正在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劳动的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大同社区党支部书记宋改青说。

为了更好地为辖区群众服务,大同社区通过建立志愿服务站、成立特色志愿服务队,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大同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320人,占社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8%,每年组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以及创文志愿活动100余次,真正把志愿服务打造成为社区的亮丽名片。

“社区居民所需,志愿服务所能。”据了解,大同社区建立了“四纵八横”的志愿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形成一支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四纵”即社区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社区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社区志愿服务岗和社区志愿服务结对户等四级网络;“八横”即由红歌舞蹈爱好者成立的“金苹果艺术团”、以各类传统戏曲为主的“戏迷乐园”、以社区女干部为主的弘扬善孝“守护夕阳”志愿队、由辖区万荣医院和口腔医院组建的“巾帼建功”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以行业爱心人士为主成立的爱心帮扶志愿队、由五老人员组成的“五老关爱团”、以美容美发行业为主的便民理发志愿服务队、以热心楼栋长为主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等八支队伍。在“四纵八横”志愿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大同社区积极联系传统文化义工社团等民间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在社区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2017年年初,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大同社区被评为2016年“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志愿服务阵地,全面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专业化和常态化。

据了解,市文明办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当作一项常态化工作,各单位党员志愿服务队因地制宜开展“学雷锋主题日”“莲城志愿服务”“三关爱”“三下乡”“网络文明传播”“专业性志愿服务”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树立了更多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标杆。

一场场志愿服务活动在许昌大地遍地开花,呈现出一幕幕和谐的场景、一幅幅温暖的画面,将许昌打造成了一座志愿之城、文明之城。

近年来,我市在窗口单位、机关干部和团员青年等重点部门和人群中组织开展了“学习雷锋精神、争当文明科室”“岗位学雷锋、照亮我前行”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禹州市法官爱心联盟、禹州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大队、长葛市义工联合会、鄢陵县阳光心理爱心志愿团队、襄城县关爱老人志愿者协会、魏都区华夏之声艺术团、魏都区大同社区金苹果艺术团、许昌雷锋爱心社团、许昌爱在行动公益联盟。这些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打造了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志愿服务品牌,为文明许昌增光添彩。

一批批楷模引领着文明风尚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些年我市坚持选树雷锋式的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用榜样的力量聚集道德正能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3月4日,天空飘着细雨,在东城区永昌大道,环卫工人王更臣依然坚守岗位。“保持道路的干净整洁是我们的本职工作。除此之外,在路上看到有人迷路,或者有人车坏了需要维修,我们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王更臣说。

2013年,王更臣和29名环卫工人一起加入学雷锋志愿者团队,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为“马路天使”的美誉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更臣只是我市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市文明办志愿服务中心主任李晓钟表示,截至目前,我市拥有注册志愿者超过48.6万人,全市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逾500支,432个“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遍布城乡。

一名志愿者就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在文明的天空中散发出点点光和热;无数志愿者汇聚成星河,凝聚成光和热的海洋。

除了志愿服务外,层出不穷的许昌好人也成了一张无形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我市创文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涌现出“时代楷模”燕振昌,全国道德模范“好军嫂”吴新芬,舍己救人的英雄刘兴元、刘贺龙,省道德模范黄小朋、赵枝妮,“托举哥”赵笑功等一大批彰显时代新风正气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

在许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里,有中国好人、河南好人、许昌好人、县(市、区)好人、乡(镇)好人……他们年龄不同,身份各异,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精彩:路遇险情,他们伸出援手;心怀关爱,他们救助弱者。他们平凡如斯,却在细微之处体现出许昌人的文明素养,给文明许昌增添了“最美”的底色。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锤炼,雷锋精神已经沉淀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高举雷锋精神的旗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来共同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汇集磅礴的正能量。”刘明君如是说。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