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1989年:“二为”指方向 “双百”定方针

摘要:

1989年,15岁的襄城县农家孩子许会锋拿起锄头,踏进父辈耕耘过的土地。春播秋收,耕作施肥,在繁忙的劳动间隙,他望一眼田野,听一段故事,看一场大戏,将脑海中凝练的歌词悄悄写下。

这一年,距离他第一次将歌词作品发表在报刊上还有5年,距离他的作品获得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还有近30年。这一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认为: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长期稳定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

从1951年提出“百花齐放”,1953年提出“百家争鸣”,直至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立足现在,回望历史,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许昌戏剧事业的发展历程来说,“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贯穿其中。198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导了许昌戏剧表演和创作。在此之前,许昌越调、豫剧、曲剧等剧种涌现出的经典作品和知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在全国都叫得响,《倒霉大叔的婚事》更是掀起了演出和观看热潮,广受好评。在此之后,许昌戏剧根植时代,陆续推出了《石头梦》《乔老板的烦恼》《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清明雨》《李豁子离婚》《王家湾的当家人》等经典剧目。

“为时代立碑,为英雄讴歌,是我身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剧作家齐飞说。30多年来,从《倒霉大叔的婚事》《清明雨》《王家湾的当家人》“农村三部曲”到《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公仆三部曲”的戏剧创作之路,齐飞用一部又一部鲜活的戏剧作品,生动阐释着“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多年来,许昌市文艺创作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涌现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学、戏剧、小品、音乐、舞蹈、摄影等作品。大型现代戏《青山情》获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小戏《富裕之后》获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金奖,剧本《傻刚正传》获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小品《街头》《暖流》获全国“群星奖”,《聘儿媳》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斜病歪治》获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国画《原野》入选第八届全国“群星奖”,舞蹈《雪花白·灯笼红》、摄影作品《世纪礼赞》和吹打乐《责任田边农家乐》《春涌中原》获全国“群星奖”金奖,歌曲《又是灯笼高挂时》获第十届全国“群星奖”优秀奖……

此外,以李佩甫为首的“许昌作家群”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齐飞、路铁、刘向阳、谢玉好、王钢、陈汉、刘革雨、计文君、丁晨、郑皖豫、韩晓民、郑旺盛、杜涯、王延华、李清源、李俊涛、寇宝刚等老中青作家以旺盛的创作力和品格超拔的作品,在全国文坛的大格局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

《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在文艺管理体制上提出要扩大各文艺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才流动,以增强文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从剧作家王亚非身上,可以看到这项要求的具体落实。

1976年,王亚非创作的剧本《换表》在由剧团排演后,引起轰动,在1979年由原许昌市曲剧团排演后,作为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剧目推出。其后,她创作的剧本《迎贵》关注社会上对上级溜须拍马的问题,在推上舞台后,获得省工会会演一等奖。屡有佳作的王亚非调入禹县文化馆,从事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工作。其后,王亚非又创作出《和尚桥传奇》《风流娘们浪当汉》等广受好评的剧本,其中《和尚桥传奇》由原许昌市曲剧团排演推出后,巡演5000余场。1991年,王亚非调入许昌市文化局,专职从事剧本创作。

从事文艺创作30余年来,王亚非先后创作发表了小说、散文、戏曲、戏曲小品等作品120多部(篇),作品先后获许昌市优秀文艺成果奖、许昌市“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戏剧大赛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戏剧创作一等奖、文化部全国优秀剧目奖和中国小戏小品曹禺文学奖、全国“群星奖”金奖、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第一名。

著作满满,获奖众多,但王亚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创作原则。“贴近时代,反映现实问题,弘扬社会正气,为时代发声,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原则。多年来,我写过各种题材的作品,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百姓身边的故事。”王亚非说。

198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理顺党、政府和群众文艺团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能。在此之前的1988年,许昌市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许昌市作家协会、许昌市戏剧家协会、许昌市曲艺家协会、许昌市美术家协会、许昌市书法家协会、许昌市摄影家协会、许昌市音乐舞蹈家协会等成立。这为许昌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97年,在许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精神的指导下,许昌市文化局主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繁荣我市艺术创作的意见》和《许昌市“九五”期间艺术创作规划》两个指导性文件,提出了繁荣艺术创作和促进艺术精品生产的具体意见。

在这两个文件的指引下,许昌市文艺创作迸发出充足的活力。在此后的5年间,我市在省级以上赛事获奖170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省级一等奖40项,二等奖65项,唢呐独奏《责任田边农家乐》获全国“群星奖”金奖。

1991年,老家鄢陵的唢呐演奏家杨根旺在外学习、工作10余年后,回到许昌,这成为杨根旺新的起点。自此之后,他创作的音乐更贴近生活,与许昌的时代发展紧密相连。1998年,杨根旺创作、演奏的《责任田边农家乐》在河南省“群星奖”评选中,获得4个金奖;1999年,该曲目参加全国“群星奖”评选,再次获得金奖,填补了河南省器乐类节目在全国“群星奖”中金奖的空白。

从1989年至今近30年的时间,我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文艺事业亮点纷呈。近年来,我市先后创作《花乡曲》《七品青莲》《中原警事》《城里媳妇》《清水湾》等大戏剧本30余部,《换楼》《心病》等小戏小品90多个;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重大艺术赛事活动,小品《局长家事》荣获全国“群星奖”,小品《时尚生活》《草原圣地》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金奖,广播剧《今生我们共用一双手》荣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小村人的婚礼》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豫剧《燕振昌》荣获河南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第七届黄河戏剧节金奖,并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进京巡演。

由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198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再到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许昌这座中原城市的文艺事业大发展汇入我国文艺事业的时代潮流,奔涌向前。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