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网 > 县区 > 建安区 >正文

增进感情、传承民俗,春会内涵丰富

2019-02-21 09:52:19 来源: 许昌网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春会上卖玩具的摊位引得孩子们驻足观望。



核心提示

农历正月十六,建安区尚集镇的十王村、建安区张潘镇的东刘庄村、建安区河街乡的贺庄村等11个村子有春会;农历正月十七,魏都区高桥营街道办事处的老吴营社区有春会;农历正月十八,建安区小召乡的前冯村、建安区灵井镇的马庄村等5个村子有春会……

都说时代在发展,很多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何春会依然保持这么旺盛的生命力呢?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和民俗专家。在他们眼中,春会是一场热闹的“盛宴”,通过赶春会,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更深厚了,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

□ 记者 毛迎 文/图

亲朋齐聚,春会不是节日胜似节日

2月19日,家住建安区河街乡贺庄村的吴涛去超市采购了蔬菜、肉类等食材。“明天我们村‘过会’,家里要设宴招待亲戚、朋友,必须提前进行准备。”吴涛说。

身为许昌人,你对一场接一场的春会一定不会陌生。许昌有举办古会的风俗,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古会。这些古会多集中在春天。

许昌市作协副主席、民俗专家韩晓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古会》的文章,其中这样描述:“古会并非自古就有,只是延续的时间较为久远才称为古会,成会的原因很多。旧时,庙宇遍布城乡,较大的庙宇均有庙地,少则数十亩,多则上百亩。庙地收入除供养僧道及整修殿宇外,每年都要捐资请戏班在固定的日子唱大戏。大戏共七场,第一天下午搭好戏台,晚上唱戏,俗称‘扎戏’。演戏前,戏班要到庙宇迎神,意为请庙里的诸神去看戏。第二天叫‘偏会’或‘背会’,唱三场戏。第三天叫‘二会’或‘正会’,也唱三场戏。附近村庄的人来看戏,聚集的人多了,便成了会。这就是庙会的起源。”

韩晓民表示,春会是近些年才有的说法,原本是各个村子的古会。“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舍不得吃亲戚朋友送来的果子,将其往梁头上一挂,等亲戚家附近有会的时候,再作为礼物‘回’过去。‘回’来‘回’去,果子就过了保质期。为了不吃‘剩果子’,一些村子就把古会的日期提前,称‘改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尽量往春天改吧,于是古会成了春会。”

“中原地区,几乎每个村都有古会,‘过会’非常隆重。春节待客,一般只招待至亲,‘过会’时招待的人则多一些。民间有一种说法,‘过会’比过年都热闹。”韩晓民说。

购物、娱乐、走亲访友,春会内涵丰富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许昌人,对于赶春会,记者有着深刻的记忆。

记者的老家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有春会,到了这一天,集市上早早聚集了各类商家,有卖衣服、鞋子的,有卖玩具、零食的,有卖包子、油馍、胡辣汤的……人声鼎沸,异常热闹。村子里还会搭起戏台,请专业的剧团来连唱几天大戏。

唱大戏是春会上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少爱看戏的老人都热衷于赶春会,哪里有春会就往哪里去。津津有味地看一场大戏,饿了,戏台旁边就有卖油条、水煎包、胡辣汤等食物的摊位,简单吃点儿填饱肚子,下一场戏就开场了。

一个村子“过会”,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酒菜,款待亲朋好友,走亲戚是春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春节相比,“过会”时招待的客人要多得多,不仅有近亲,还有远亲,以及同学、同事、朋友等。所以,附近有春会的人家通常会早早准备七八种凉菜、十来种热菜,还有汤、酒水和主食,一样都不能少。

春会的规模一般很庞大,吃的、穿的、用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走亲戚时,到春会上逛逛,买点儿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春会,不但是一个固定的日子,还是一个唱大戏的日子,一个走亲访友的日子。它充满仪式感,所以独具魅力。”韩晓民说,“过去,唱大戏是民间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人们拖家带口去看戏,饿了总要吃饭,于是戏台周围的饭棚、杂食摊儿应运而生。商家眼里的风水宝地应该是人气最旺的地方。戏台下人山人海,做买卖的能不蜂拥而至吗?街市就形成了。杂耍、说唱、舞狮等民间艺术团体纷纷到会助兴,古会就更加热闹。如果举办古会的村里刚好有亲戚朋友,到了亲朋的家门口,不登门拜访就说不过去;如果登门,空着手去也不像话;亲朋带着礼物上门来,主家就得招待。渐渐地,赶会走亲访友、主家设宴招待就成了习俗。

春会,承载着温暖的回忆

当日,记者在市区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年龄不同,但都有过赶春会的经历。

市民王艳琳说,她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但她的外婆家在农村。小时候,她每年都跟着父母去外婆家赶春会。很多平日里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大家笑容满面、谈天说地,那种热闹的场景深深地留在了她的记忆中。

“我家所在的村子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春会。前些年,到了这一天,我们家要准备两桌好酒好菜,用来招待亲戚朋友。今年,我的一些同学和同事纷纷表示要来这里赶春会,看来我要多备一桌酒席了。”市民李先生从事销售工作,他说,赶春会不仅能让亲情更深厚,还可以增进和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

“春会不是节日,但比节日更隆重。代代相传的赶春会习俗,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俗话说:‘三年不登门,亲戚变生人。’多走动,亲情更容易得以延续。如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空前便捷,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但手机并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过去,某户人家娶了媳妇或者嫁了闺女,都会通过赶春会这个契机把家里新添的人或者新亲戚介绍给大家。春会是亲情的纽带,使亲戚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同时,它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舞台。”韩晓民说。

■ 记者手记

春会“搭台”,亲情“唱戏”

对于春会,相信许昌人都不陌生。

古老的春会为何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依然生机勃勃呢?民俗专家表示,春种秋收是自古延续下来的农耕习俗。在农业社会,春会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到了春天,人们需要购买农具等生产资料,春会自发形成。

古时农村人赶会、赶集,多是为了买卖生产生活用品。如今,农村的交通日益便利,经济发展迅猛,每个村基本上都有超市、小卖部等,想买日常生活用品根本不用出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沟通、消费都变得空前便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赶春会这一延续了上千年的老习俗竟然生机勃发,其中的内涵发人深思。

在采访过程中,提到赶春会,人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话题——亲情。 “隔空对话”虽然便捷,但取代不了“手拉手,面对面”的交流。春会,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情的平台。

赴一场春会的“盛宴”,享受一下深厚的亲情,这种感觉让身处快节奏生活环境中的当代人无比向往。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