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月19日,记者来到许昌隆源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赵新卫大工匠创新工作室时,赵新卫正带领团队进行管道机器人的试验。赵新卫是该公司的“宝”,专门从事产品研发设计,曾被国家级媒体和省级媒体称为“专利王”“发明达人”。他独立完成或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6项。去年,他被授予“中原大工匠”称号,被市总工会评为许昌市十大技术创新职工。
赵新卫正在试验的管道机器人,是他带领团队去年刚刚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他告诉记者,在电力施工中,工人们要预埋管道,土建完成后,才铺设电缆。然而,施工中管道内不可避免会落入杂物,一旦造成管道堵塞,在铺设电缆时还需挖开地面,切开管道,清理障碍物。赵新卫想要研发出一种可以在管道内行走的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他带领团队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成功开发出了管道机器人。该设备能在工人的遥控下,在内径15至20厘米的管道中行走,不仅能将管道内的画面传回操控台,而且能清理管道内的障碍物。该设备设计了三点内胀式自适应增压摩擦结构,能实现在垂直管道内爬升。目前,该项发明已申报专利并已被受理。
采访中,赵新卫为记者展示了他手机上的一个名为电力参数计算器的App,该软件具有在线测量、电动机计算、电力变压器计算、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等功能。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便携式智能电力计算测量综合检测仪的配套终端。“过去,工人们在检测变压器参数时,都需要手写和人工计算。我们研发出了电力参数检测仪,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电力参数计算器App。工人们在实际检测时,通过电力参数检测仪就可实现智能化检测,运用手机上的电力参数计算器App就可轻松计算出各项参数。”赵新卫说,便携式智能电力计算测量综合检测仪实现了多功能电力设备检测集成、电力参数选型计算、“互联网+”大数据采集功能,解决了一直困扰电力行业电力检测及参数计算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电力行业设备检测、计算的空白。目前,该产品已在全省18个省辖市推广应用,创造效益约300万元。
赵新卫发现箱式变电站普遍存在散热不畅现象,导致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发热烧毁。他查阅大量资料,做三维动作论证,最终形成了自然通风烟囱效应的技术理论,设计制作的自然通风散热箱式变电站房,已在我市全面推广应用,创造效益约900万元。他发明了操作简便、显示直观、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的多芯线缆快速检测装置,已在全省推广应用,创造效益80万元。他曾经从事过16年电气设计工作,设计制造了许多电气产品,电气设备的图纸早已印在脑海。
参加工作以来,赵新卫先后组织并参与110kV及以上变电站新建及扩建改造工程15项,组织参与设备大修技改、生产验收百余项,组织现场技术攻关70余次,解决现场技术难题43项,负责完成QC课题7项,撰写上报科研项目可研报告12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成果8项。他获得授权的专利大部分已经转化为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创造效益约5000万元。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