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霍庄村的创新“工匠”

摘要: 5月6日上午10时,在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天兴路西侧的霍双志家院内,来自南阳的魏跃强正在制作“狮子头”。

5月6日上午10时,在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天兴路西侧的霍双志家院内,来自南阳的魏跃强正在制作“狮子头”。

魏跃强将小块儿玻璃纤维放入模具,根据凹凸形状刷上胶与固化剂混合而成的液体,模具分为两层,外层坚硬,里层柔软,约30分钟后, “狮子头”被取出。

“俺在这里干半年了,以前不会,现学的,一天能做4对大的、4对小的。” 魏跃强和记者聊着,手里的活儿却一点儿也没耽误。

闻声,“老板”霍双志从屋里走出来。

“像他这样的工人,一个月能赚多少钱?”“按件计酬,每个‘狮子头’10多元,他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块钱哩。”

霍双志自从下学后,就跟父亲学做社火,其中以制作舞狮为主。“早先,我是用水泥做模具,然后套上竹篾,用纸一层一层地糊,这种工艺费时费力。现在使用玻璃钢材质,舞狮的外形更逼真了,做工速度也比原来提高了好几倍!”

在村民霍随欣家,他的女儿霍淑斐对舞狮有着自己的审美和理解。“南狮和北狮在外形上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南狮头部有角。”霍淑斐说,她制作的“狮子头”里安装有电源,与狮子的眼睛相连,可以点亮。与传统的舞狮相比,不少客户更青睐装饰好看的新产品。

霍淑斐在展示家里制作的南狮。她制作的“狮子头”里安装有电源,与狮子的眼睛相连,可以点亮。 李亚琨 摄

霍庄村生产的产品主要分为社火和戏具两大种类,有上千种。村民霍付亮主要用木板制作“十八般兵器”。在他家院子里,放着一台电刨机、一台打磨机,还有一台新购进的雕刻机床。

“您十八般兵器都能做?”记者问。

“别说十八般兵器了,现在能做‘五十般兵器’都不止。” 霍付亮挺得意,花费2万多元购进的雕刻机床由他的儿子霍广德操作,图案输入电脑,各种“兵器”都能制作出来。

“记得我最初手工雕刻一把龙头拐杖上的图案,用了两天才雕刻了其中的一面。现在用机器,一块木板半个小时能制出一堆,还能在上面刻字。” 霍付亮说,他家大多是按订单生产,销量较少,“机器不敢常开”。霍付亮的儿子霍广德今年27岁,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电影里天马行空的道具他也能制作出来。

霍庄村“90后”村民霍大双和妻子为制作长短各异的扇子费尽心思。他家原本是制舞狮的,可霍大双认为扇子销量大,更有前景。他果断地把主业改成了制作扇子,并掌握了晕染、混染、渐变染等染色技术,把扇子的色彩和品质提升了一个档次。一名俄罗斯人还成为他的微信好友,二人通过翻译软件,谈成了一笔生意。除了各类扇子,他印染的丝巾在网上也越来越受欢迎。

霍庄村的社火、戏具产业衍生出不少新兴行业。不到30岁的霍庄村村民霍东许是安能物流的代理商。每天最繁忙的是下午时段,他和家人将大包、小包的商品捆扎、上秤。“现在生意仍属淡季,国庆节之后发货量会增加很多。忙的时候,儿子的女朋友会来帮忙。”霍东许的母亲说。她特别转身叮嘱儿子:“咱得把好闺女赶紧娶回家……”这一刻,霍东许的脸上露出一丝甜蜜。

44岁的霍志民算是子承父业。20世纪90年代,他的父亲霍新华看到村民制作社火、戏具需要纤维丝,就从广东发货回村,总是货刚到就被“一抢而空”。随后,他和儿子购置生产设备,直接在村里生产,使舞狮等的制作成本降低不少。

村民霍明伍,之前做舞狮、舞龙、花灯,随后引进纤维丝生产线,不仅为霍庄村提供舞狮用的材料,还给我市的许多发制品厂家供货,如今已成为霍庄首富。采访当日,他的工厂前面的道路正在施工,约300米长的混凝土路将由他一人出资建设。

下午4时30分,霍庄村陆续有货车开进来。韵达快递的快递员陆冰熟练地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从屋里抱出来10多件包裹。车后,另一家快递公司的厢式货车响着喇叭。“伙计,马上就好了。”陆冰回头示意……霍庄村的传统产业,因为创新,正承载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