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移文山”到“填会海”,从减考核到提效率,从打好“三大攻坚战”到推进政务改革“最多跑一次”……襄城县“利剑出鞘”出台20条措施,每一条直击痛处、每一款措施具体、每一项责任明确。
近年来,襄城县坚持靶向施治,抓重点抓关键,采取有效措施,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有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好。据统计,该县挖掘正反两方面典型367个,党纪政纪处分36人、组织处理102人、通报批评127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并在十九届三次中央纪委全会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动向新表现,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
“2017年以来,襄城县以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突破口,严格监督执纪,重点整治过度留痕、督查检查过多过滥、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等8个方面突出问题,切实纠治干部思想偏散、能力偏弱、作风偏懒、力度偏软、效果偏差‘五偏’问题。”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说。
开展一次观摩,暴露出了基层干部形式主义作风——
靶向治疗,一钉挨着一钉拔,拔出新气象
2018年春节前,襄城县组织农村人居环境观摩评比活动,尽管早就下发了通知,进行了安排,但是竟然有多个乡镇迟迟没有行动,想等着创建办把路线制定之后再做面子活儿。这次观摩没有按照创建办预定的线路,在观摩中随机抽选了几个村,结果让一些乡镇负责人傻了眼。
当面说得好听,背后无动于衷。这次观摩暴露了一些乡镇干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工作棚架、标准不高、效率低下,群众观念淡薄,化解民怨不力等问题。对此,襄城县委、县政府靶向治疗,有的放矢,在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村4个层面明确整顿内容20项,确保活动有目标、有要求,真正把作风问题找准、原因查实、整改到位。
作风整顿活动中,该县采取过筛子、拔钉子的办法,对排查、梳理出的问题逐个解决,一钉挨着一钉拔。该县县直单位督查组对59个单位提出了督导意见,乡镇督查组发现问题156个,村级督查组围绕全县16个乡镇448个行政村深挖正反两方面工作典型104例,给予33个行政村44人相应党纪政务处分。
据了解,该县在集中整治活动中始终高悬问责利剑,严肃查处突出问题,对不切实际、摆花架子、劳民伤财、失察失管、失职渎职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特别是对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打折扣、搞变通的,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决不手软。
处理一起违法采砂,暴露出了政法队伍作风问题——
开列清单,一环紧着一环拧,拧出新常态
前不久,襄城县公安局颍阳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在颍河边违法采砂一车,值班的派出所副所长宋某带人前往。查处过程中,群众发现民警饮酒,违反了公安民警的禁令。该县公安局党组经研究决定,对涉事民警给予撤职处分,涉事辅警予以辞退。
据了解,该局还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开展队伍作风整顿活动。该局通过发动群众举报,开展信访案件评查,对执法执纪开展专项督查、电话回访、走访群众、民警座谈、组织群众评议、自查自纠,组织人员到浙江绍兴、新密学习“枫桥经验”“一村一警社区警务模式”等。目前,该局组织人员电话回访案件891起,走访座谈群众300余人,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信访案件评查5起,分别收集整理个人心得体会、自查剖析材料1100余份。
据了解,襄城县在政法系统开展“清除害群之马”专项作风整顿,列出了该县政法系统存在的政治不坚定、纪律不严明、执法不公正、行为不廉洁、群众不信任五个方面的共性问题,认真查找干部队伍中不作为、慢作为、庸懒散软等现象,严厉查处依法办案不力、干扰司法裁判、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违纪违法问题。活动中,该局积极核查线索,对出现问题的单位及民警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制度,对违纪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目前党纪政务处分4人,开除辅警6人。
事实上,襄城县政法队伍作风整,只是该县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动向新表现,坚持靶向治疗的一个缩影。为了巩固作风整顿成果,该县围绕作风背后反映的思想问题,持续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跨越发展”活动,重点围绕“五破五立”开展讨论,认真开展“环境优化年”活动,围绕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干事环境优化等方面开展专项治理,对全县各级各部门在优化环境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
襄城县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梳理,分门别类,开列清单。针对工作作风不扎实、文山会海未根治、调查研究走过场、督导检查有偏差、虚多实少落实差、相互推卸不作为、高高在上慢作为、履职尽责不主动、漠视群众耍威风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
拆掉一道院墙,拆除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藩篱——
聚焦热点,激活监督神经末梢,创出新作风
“你看,这社区办公楼前的广场现在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乐园,党群关系非常融洽。”8月14日,记者在襄城县城关镇北关社区采访时,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红玉说。
一年前,该社区办公区大院有一道围墙。“院内广场虽美,群众却望而却步。社区能否把院墙拆掉,真正让利与民?”有居民对此提出意见。
事情虽小,却反映出群众对治疗基层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呼声。
“我们社区办公区不是‘衙门’,门难进、脸难看不是我们的作风。我们拆掉围墙和大门,把场地让给群众。”支部大会上,大家形成了共识。很快,院墙和大门拆掉了,原来空落落的广场上涌来了社区群众,社区党支部因势利导,组织起12支文艺团队在这里有序上演文艺节目,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
襄城县纪委领导在此调研后认为,这种开放大院的举动密切了党群关系,表面上是拆掉了一道墙,事实上是拆除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藩篱,祛除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
“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透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恶劣影响,久而久之必然像一堵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使党丧失根基。”襄城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陈朝敏说。
作风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松则反、弛则复。唯有走上制度化轨道,才能确保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为此。该县把作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统筹发挥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监督合力,保持作风整治的压力。
在发挥县纪委监委作用的同时,该县积极打通村级纪律监督和监察监督两个“最后一公里”,在全县448个村级党组织中设立纪律检查委员和村监察监督员,进一步延伸监督的触角,激活监督网络的“神经末梢”。创新设置“一村一纪检”,将全县纪检监察干部作为监督外派形式,对448个村进行分包定点监督,构建了村纪律检查委员纪律监督、村监察监督员监察监督,“一村一纪检”外派监督的良性监督体系。
一年一个主题、一年解决一些方面的突出问题——
三年时间,持续发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
襄城县坚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紧盯重点,采取一年一主题,一年一载体,一年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2016年开展“纠‘四风’、治陋习”作风大提质主题活动,紧盯六大纪律,重点整治“针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存在的违规用权、跑官要官、为官不为、违规吃喝、谋私逐利、索拿卡要、涉赌涉毒”等“七大陋习”。
2017年,聚焦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六讲六戒”为主题明确了作风整顿内容14项剖析问题根源,找准隐性症结,狠抓问题整改。
2018年整顿活动突出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党员干部责任心不强、执行乏力、工作标准不高、担当精神欠缺等问题,分四个层面进行整顿。
2019年又在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村四个层面明确整顿内容20项,确保活动有目标、有要求,真正把作风问题找准、原因查实、整改到位。
3年来,该县紧盯关键节点,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以重点问题的解决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实现了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廉洁廉政氛围日渐浓厚。
“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是影响干部形象的毒瘤,也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我们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真正将作风建设抓实、抓细、抓长。”陈朝敏说。
以制度为“经”,监督为“纬”。襄城县着力织成让‘四风’问题无所遁形的“网”。他们以问题为导向,由点及面,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持续纠“四风”、治陋习,开展专项治理,深化作风建设,着力健全制度机制,使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如今在襄城县,经济发展风生水起,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区面貌日新月异,民生事业普惠群众……2018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9亿元,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亿元,增长9.4%;10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3.78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亿元,增长10.6%;综合实力居2018中部六省经济百强县第69位。今年上半年,该县在全市县市组GDP增速位次排名第一,县委书记宁伯伟在全市领导干部会上作典型发言。一串串数字见证了襄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铿锵足迹,也反映了该县从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取得的实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在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再加力度、再加措施,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营造持续向上向好的政治生态,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陈朝敏掷地有声地说。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