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网 > 县区 > 禹州市 >正文

关庙的山绿了,“生态红利”来了

2019-11-06 15:18:40 来源: 许昌网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关庙村大汪沟的红叶美景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嘉 摄

    关庙村的古民居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嘉 摄



    禹州城西32公里处,箕山山脉腹地,海拔707米的黑石炮山坐落在禹州市、汝州市、郏县三县(市)交界处。黑石炮山以北,有一道呈“L”形分布的山岭,因远望酷似一头卧着的驴,被当地人称为驴岭。黑石炮山与驴岭相交,两山之间形成了一道深深的山沟,名曰梧桐沟。梧桐沟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东端沟口处,有个名叫葛花架的小村子。它是关庙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属磨街乡管辖。
    11月1日下午,67岁的徐树旺老人独自一人从葛花架村出发,向西南方梧桐沟的深处走去。徐树旺走的是一条新建成的水泥公路,两侧的山坡上覆盖着厚厚的植被。时值深秋,金色的杨树、桐树,红彤彤的枫树、黄栌,郁郁葱葱的灌木,各自展现着夺目的色彩,犹如给这片山峦披了件绚丽的外衣。徐树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这样的景色,20多年前是根本看不到的!”徐树旺是土生土长的关庙人,年轻时还做过供销社社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关庙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36座山峰和16条山沟。很久以前,这里也曾树木成林、溪流不断。然而,滥砍滥伐、开山造田,以及附近煤矿无序开采,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到了20世纪末,关庙村36座山,山山“秃瓢儿”;16条沟,沟沟无水。大批关庙青年为了生计,只得外出务工。
    “荒山的情况到新正当上支书才有所改变。”徐树旺说。1998年,刚刚当上关庙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新正下决心绿化荒山。他自幼在关庙村长大,深谙关庙村的“贫穷之根”。他认为,如果能将周围的荒山绿化,就会改善自然环境,带动一方群众致富。
    关庙村的荒山有6000多亩。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是山可绿,山绿人富”的理念。刘新正觉得这是个机遇,就鼓励有能力的村民承包荒山进行绿化。徐树旺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其余的荒山也陆续被村民包下。就这样,关庙村踏上了治山之路。
    关庙的山都是石头山,土层很薄,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种活树非常不容易。可徐树旺是个倔脾气。那几年,每天天一亮,他就带着干粮进山,从石头缝里刮土,再将一个个树坑填满,以便来年开春好栽树。有时候为刨出一个树坑,他往往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其他包山的村民也有样学样,纷纷在各自的山头刨坑培土。
    土的问题解决了,路和水的问题又摆在了关庙人面前。关庙村地处深山区,当时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树苗运不进来,货物运不出去。于是,村“两委”动员全体村民修路。资金不够,刘新正垫付了3000元钱,有条件的村民也纷纷慷慨解囊,支持村里修路。山上没水,刘新正和村干部们多次向上级反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为村里争取来一个打深水井的名额。
    路通了、水来了,关庙人种树的信心更足了。仅2002年至2003年间,关庙村村民就种下了3000多亩侧柏、刺槐等经济林木。2010年前后,关庙村的6000多亩荒山已全部被绿化。
    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发展。2012年,为了增加群众的收入,刘新正又组织群众种起了连翘。连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关庙村的连翘种植面积已达1600亩,2020年,将有1000余亩产生经济效益,可大大增加群众收入。这已经成为村民们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动力。
    关庙村不仅重塑了绿水青山,还拥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这就为走“观光路”、打“旅游牌”奠定了基础。2016年7月,关庙村被公布为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有关部门邀请专业规划机构对关庙村进行勘察,当地政府也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发掘当地乡村特色,决定打造“吃、住、游、娱”四位一体的乡村健康休闲游基地。
    “我们关庙人植树造林21年,重塑绿水青山,现在绿水青山又为我们释放了‘生态红利’!”刘新正介绍,时下,正是红叶烂漫的时节,每天都有游客到关庙村游览。他们登高赏红叶,购买柴鸡蛋、山野菜、蜂蜜、柴鸡等特色农产品,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此外,一个投资2000万元的项目落户关庙村,对关庙村下辖的温沟自然村的20处宅院及相关旅游景点进行旅游民宿开发,目前已经完工并试运营。届时,关庙村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党支部书记说心声
    关庙村党支部书记刘新正:
    我们村以前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是个有名的穷村,穷得连村里的人都留不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村里的石头山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原先的荒山种满了植被,各类配套设施齐全,还建设了好几处文化休闲场所,村民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希望村里的旅游业和集体经济赶快发展起来,吸引游客观光和消费,让大家的生活更上一层楼,让年轻人回村挣钱。
    ■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更需人心凝聚
    人心齐,泰山移。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任务,涉及千家万户。一个乡村能否实现脱贫、振兴,人心的凝聚尤为重要。
    群众是否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败。21年前,关庙村植树造林、治理荒山之初,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土层薄、路不通、没有水。然而,关庙人没有被困难吓倒,绿化荒山、改善生态是村民们的共识。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承包荒山、改良土壤,修路时积极捐款捐物,一同出力掀倒了“土、路、水”三座大山,正所谓“勠力同心,以治天下”。
    独木难成林,单丝不成线,乡村振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基层党员干部则是团结力量、凝聚人心的关键。在关庙村绿化荒山的过程中,关庙村党支部书记刘新正就发挥了引领作用。他率先垫资修路、承包荒山,带领村民坚持21年植树造林。当青山“重返”关庙村后,他又开辟新路子带领大伙儿致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乡村振兴需要“抱团儿取暖”,需要党员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唯有如此,乡村的全面振兴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