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网 > 县区 > 禹州市 >正文

山顶有一缕不散的炊烟

——禹州市鸠山镇魏井村大牡丹坪麦收掠影

2020-06-11 15:24:17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村民苏国乾在割麦

村民苏占卿拉着牲口驮麦子

村民苏占奎把捆好的麦子集中起来

夕阳西下

丰收了


□本报记者 吕超峰 王增阳

通讯员 安洪欣 文/图

石板路石头墙,石头窑洞石头房。

鸡鸣犬吠羊跳,毛驴蹄声嗒嗒响。

这里是禹州市鸠山镇魏井村大牡丹坪。它位于老山的山顶,海拔600多米,是我市海拔最高的村子。村子位于山顶一块相对平整的地方,群山环拱,绿树成荫,仅有一条小路可达村里。盛夏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大牡丹坪村采访,从山底到山顶,蜿蜒曲折,历经数十道弯,一步一景,气象万千。

大牡丹坪是中国传统村落——禹州市鸠山镇魏井村下辖的7个自然村之一。相传明代时,为躲避战乱,李氏、王氏、苏氏、蔡氏、魏氏祖先迁居于此,围山坳聚居,建家立业,垦荒耕织,逐渐形成古村落。 魏井村西南的闯王峡相传为闯王李自成安营扎寨之地。村东北峡谷里,怪石点缀于绿树之间,犹如万猴嬉戏,故称万猴大峡谷。村内的古建筑大多以就地取材的石头为主,依山而建,古朴自然,错落有致。传统住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样式的平房。由于村子偏僻难寻,外人很少进入,传统建筑保存较为完好。

走进大牡丹坪,早上的饭市还没有结束,村民们散乱地坐在房前路边的石头上,盛着饭菜的碗就放在脚边地上,大家边吃边聊,家长里短、亲戚朋友、国内国外,无所不谈。一位挑着柴担的汉子哼着小曲儿悠然而过。此情此景,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激动、感慨、回味以至浮想联翩,依稀回到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乡村:“田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然而,这种鸡犬之声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美景,如今成为许多人永远走不进去的图画。

大牡丹坪——村子的名字很美丽,村子的历史很悠久。大牡丹坪村民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的农耕生活,劳作方式沿袭传统的人耕牲驮,3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养有驴、骡。夏季割麦,是大牡丹坪村延续千百年的传统。尽管近些年山下都用联合收割机收麦了,但由于村子地处山顶,道路险峻,收割机开不到山顶,手工收麦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下地割麦了!”早饭后,不知哪家的汉子一声吆喝,人们带着镰刀、绳子、扁担,牵着毛驴,顶着热辣辣的太阳,悠然走向自家的麦田。挥镰割麦、扎捆、驮运、晾晒、碾场、扬场、灌装……蓝天下、山顶上,一群男女脸朝黄土背朝天,用传统的方式在收割着小麦,辛劳的汗水融进了大地,也融进了麦香中。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时代的发展中,如何让古村落不再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值得各级政府认真研究、创新思路。

夕阳染红了天边,在田野里劳作的人们陆续收工回家,男人们洗刷后聚在家门口拉家常,公鸡领着母鸡和小鸡也开始从田野里回窝,狗儿趴在家门口仍在不停地吐着舌头。主妇们开始生火做饭了,炊烟袅袅升起,笼罩在村子的上空,偶有山风吹来,却缠绵不散,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七彩之光,似乎伸手可及,却又让人无法触摸。

啊,山顶那一缕不散的炊烟!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