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国务院点赞河南经验丨郸城 医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摘要:

  □河南日报记者赵春喜本报通讯员胡恩来

  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县里医院人满为患,患者拖家带口到县以上大医院治疗,交通费、陪护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全国各地,这种情况都非常普遍。

  而在郸城县,这一情况却得到了改变。

  县乡村三级机构融为一家

  6月12日早8点,郸城县汲水乡卫生院院长时明,准时赶到县人民医院参加例会。时明原是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县人民医院牵头成立第一医共体后,派出5名中层管理人员分别到下属的乡镇卫生院任院长,时明是其中之一。

  “有县医院作后盾,我们定期邀请专家到乡卫生院做指导培训,短时间内使乡卫生院实现了与县医院的资源共享。”工作上如鱼得水的时明高兴地说:“乡卫生院如同县医院的一个科室,感觉是真正的一家人。”

  2019年年初,郸城县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4家紧密型医共体。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29家民营医院和523个村卫生所,分别并入到4个紧密型医共体实行统一管理。

  每家医共体内部实行人、财、物统管,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上下贯通,成为责、权、利统一的“一家人”。

  乡镇卫生院“活起来”

  医改前,该县19个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破旧、医疗器械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乡镇卫生院留不住病人,县级医院人满为患。

  以李楼乡卫生院为例,卫生院破旧,骨干医生流失,八九年没有添置一台新医疗设备,基层就诊率不足25%。

  “融入第一医共体后,总医院为乡卫生院注入资金56万元,购置了手术床、胃肠机、吸引机等新设备,开设了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疼痛科新门诊,定期派出各科专家到卫生院长期坐诊、以师带徒,乡医生到医共体总医院进行轮训、跟班学习,县乡医生联合到农村开展义诊、巡诊活动,群众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县级医疗服务,基层就诊率迅速提升到75%。”谈到医共体改革,李楼乡卫生院院长戴俊峰感受很深。

  医保基金省下来

  医改前,医保基金年年“穿底”,群众医保费逐年增加。郸城县直面医改这一难点和堵点,医保支付实行“总额预算、季度预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将医保资金的90%打包拨付各医共体购买服务,加强全程监管,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费,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019年,郸城县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同比下降1.05%,民营医院补偿费用同比下降24.29%,全县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同比下降7.4%,通过医改,该县当年共结余医保资金1.0043亿元,实现了“年年亏本、一朝盈余”根本性转变。

  “医保基金原来是块‘唐僧肉’,都比着争着花;现在变成了‘医院成本’,必须合理算着花。只有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缓生病,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医保基金风险。我们拿出公共卫生经费和医保基金各30元、每人60元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慢病的管理和健康宣教,让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郸城县卫健委主任付登霄说。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