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为城乡融合变革“春江试水”

摘要: 城乡融合一盘大棋,亟待先行者落子破局。今年5月,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许昌全域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为全国探索经验。”

编者按

城乡融合一盘大棋,亟待先行者落子破局。今年5月,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许昌全域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为全国探索经验。”

弱乡村不可能有强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彻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顺应融合趋势,重塑城乡关系。为此,国家设立了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许昌全域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河南省唯一入选地级市,鄢陵县是我市先行区。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又印发通知,部署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那么,试验区建设将为城乡融合带来什么?为许昌带来什么?许昌又将如何探索完成试点任务?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让我们一同剖析解读、追踪探讨,合力推动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

近来,长葛市岗李村党支部书记史强妞有个心愿,她带领的岗李村是个有名的蜂业电商村,她想建成村里的电商一条街、建成长葛市规划的蜜蜂小镇,但因为没有土地、现有闲置用地也未能调整用地指标,她的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史强妞的“心愿难了”,是许昌乃至全国许多村集体遇到的普遍问题。当前,如何将农村现有房屋、土地等“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如何实现“人地钱技数”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成了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破解的阻碍,成了实现城乡融合必须跨越的关口。

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我市正加紧推进城乡融合试点,围绕“人往哪里去、地从何处来、钱从哪里出、权能如何用”的大逻辑,开展探索与变革。今后,像史强妞遇到的此类问题将有望得以破解,进一步为乡村振兴赋能。

春江试水,变革先行,许昌责无旁贷。在紧锣密鼓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同时,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遇到了哪些发展阻碍,试验区建设又将为许昌带来什么,为城乡融合带来什么。

许昌承担五项“探路”使命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试验区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点,承担着为改革“探路”的使命,是改革的“前哨站”“侦察岗”。

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农村产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便是变革的“关键之举”。其注重试点引路,先行先试、观照全局,着眼于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率先落地,展开11个领域的具体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次第落子、梯次推进。

许昌承担了“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等五大领域的试点任务。

许昌的试点推进将围绕“三步走”的建设目标展开:到2022年,我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编制完成市域全部村庄规划;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目前,许昌已成立高规格的许昌市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编制并完善推进方案。

“这项改革探索的目标,就是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市发改委主任彭占亭介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改革的路径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可以说,试验区建设为基层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搭建了有效平台,将有效鼓励地方和基层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验,更多反映一线声音、提供一手资料,尽可能把问题穷尽、让矛盾凸显,真正起到压力测试作用,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

“改到深处是产权”

“沉睡”已久的农地,亟待盘活的资源。

乡村,本应是我们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后劲。而当前,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农村土地无法通过市场实现充分流转,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公等问题,制约了农村活力的释放,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乡村大量的土地等资源要素一旦得以与全国甚至全球大市场相对接,普遍能够释放可观的红利。”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中举例说道,城乡不同产权不同位置的建设用地一旦被纳入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将大幅降低实体经济的用地成本,普惠性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有效延续我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成本优势。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认为:“从已有实践看,通过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改革和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一连串重大的关联性改革行动,不仅可以为受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重建吸引的城市资本打开新的投资空间和渠道,而且能为严重缺乏投资的乡村区域带来动力强劲的社会资本。”

“改到深处是产权。”农村土地资源是当今中国农村最具潜力的自然资源。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实现突破,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选择。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两项试点任务,便是这一思路的具体路径,也是我市承担的其中两项改革任务。

这两项任务的改革导向是——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确权登记的前提下,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把握好入市的规模与节奏。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经营性用途入市。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推进已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在资本市场同地同权……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引爆点,城乡双向释放能量,有利于催生乡村产业重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重构、乡村治理模式重构等一系列深度变化。”郭晓鸣认为。

同时,为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还“多点发力”,提出了9项改革举措,包括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等。

拉长“短腿”补齐“短板”

乡村振兴的推进,需要城乡双向赋能。

“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差距大。”市发改委主任彭占亭认为。这类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典型二元分割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投入,而农村公益事业除部分政府财政投入外主要依靠农村,这一制度安排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落后于城市。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加快补齐这个短板,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是我市承担的试点任务之一。根据部署,我市将探索建立乡村教师和医务人员补充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研究推动乡村医生“乡聘村用”,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岗位吸引力,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

“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市发改委城市发展科科长王付民认为,在不少地区,一边是大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边却是乡村的传统农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和高效现代农业设施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越来越重要,有助于吸纳城市庞大消费需求,刺激广大农村的内需。

乡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那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任务中,将如何缩小城乡产业差距?

在探索“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过程中,我市将探索在试验区内选择一批产业园区或功能区,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在先行区内重点优化提升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

建设试验区,是克难的改革方法,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让广大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实,许昌乃至国家的建设发展才能拥有更强的后劲、更美的底色。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