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网 > 县区 > 襄城县 >正文

上秦村的小康路

2020-07-21 11:02:31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7月17日,上秦村村民张素敏在采摘桃子。 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脱贫摘帽,从集体经济收入为0元到拥有多个集体产业,襄城县山头店镇上秦村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不仅取得了脱贫摘帽的成果,而且把致富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宽。

蓬勃发展的集体经济、乐观昂扬的村民精神,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平原小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脉搏。

□ 记者 吕正子

“一桶水”引来“致富泉”

7月17日清晨,天气闷热,64岁的刘孟勤像往常一样来到上秦村南面的襄富源纯净水厂上班。洗手洗脸、全身消毒、穿工作衣,刘孟勤一气呵成。随后,他走进水桶清洗车间。机器开动,传送带载着一只只水桶接受清洗。

襄富源纯净水厂是上秦村的一家扶贫企业。该村有462户1528口人,耕地1750亩。过去,这里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该村于2016年脱贫摘帽。上秦村“两委”干部很清楚,上秦村人口多、底子薄,要保住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压力非常大。摆在上秦人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发展产业,以产业促脱贫。

上秦村拥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2017年年底,襄城县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在上级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上秦村与利峰房地产公司达成了村企合作协议。上秦村以地下水资源入股,不参与企业管理;利峰房地产公司投资400万元,建设纯净水厂。企业按照不低于年利润的10%给上秦村分红,年分红不低于5万元。襄富源纯净水厂投产后,带动5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刘孟勤就是其中之一。

刘孟勤独自生活,于2018年脱贫。以前,通过该村安排的公益岗位和各种政策补助,他每月有600元收入。2019年,刘孟勤来到襄富源纯净水厂工作后,每月有1700元工资,加上各类补助,月收入达到2200元。

“烟文章”分为两部分

襄城县有“烟叶王国”的美誉,上秦村也积极做好“烟文章”。

“俺村的‘烟文章’,分为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两部分。”上秦村驻村第一书记耿新要说。

上秦村引进种植大户带动发展烟叶种植,流转土地700亩,其中以每亩1000元的标准流转贫困群众土地68亩,亩均年增收400元以上;为不便外出的群众增加务工机会,每年烟叶种植或采摘季节,日用工量在2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6000元。

2018年年底,上秦村申报实施了烟叶炕房项目,投资243万元建设烟叶炕房30间。该项目带动上秦村及周边流转土地145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12亩,亩均年增收400元;带动200名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20名,年人均务工收入6000元至8000元。将烟叶炕房出租给种植户,上秦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

炕房里撑起“致富伞”

“烟文章”让上秦村和村民都获得了收益,但价值远远未被“发掘”完。每年,烟叶炕房实际使用期只有3个月。炕烟期一过,炕房就要被闲置。如何让它们在闲置期也能发挥作用?上秦人给出的答案是种蘑菇。

当日上午,耿新要推开一间炕房的门。这是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房间,水泥地上整齐地码放着一个个废弃的菌棒。“这些菌棒将被做成肥料。”耿新要拿起一个菌棒查看。他说,2019年11月,上秦村投入5万元培育平菇菌棒2万个。制作菌棒累计带动本村30多人务工,使他们既增加了收入,又学习了平菇种植技术。

据测算,每个菌棒可产出约2公斤平菇,一个炕房可安置600个至700个菌棒,30个炕房的产量在2.5万公斤至3万公斤,上秦村集体可增收5万元至7万元。

“起初,村民因为没技术,不敢涉足平菇种植。”耿新要介绍,上秦村党员、干部带头种植。他们获得成功后,打消了群众的疑虑。今后,耿新要计划在全村推广,统管统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争取让上秦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村”。

从0元到18万元的转变

上秦村烟叶炕房南侧,有一个约半亩的坑塘。与其他坑塘不同,这个坑塘底部经过了修整、硬化,两排大型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地安装在坑底。这里即上秦村6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建成于2017年,年收益达5万元。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上秦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的0元增长为2019年的18万元,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秦村“两委”把集体经济收益全部用于带贫发展。该村按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案设立了村级公益岗位,主要解决半劳动力家庭增收问题,安排岗位9个;设立了勤劳致富奖,奖励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0元的贫困户,旨在提升其自主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贫困户据实报告收入情况,奖励了8户;设立了升学奖,鼓励贫困学生通过学习改变生活、摆脱贫困,奖励了5名学生;对贫困户进行“六改一增”,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为16户贫困户进行了提升改造;实施临时救济,帮助大病户减轻医疗负担,补助了2户;实施困难救济,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进行救助带贫,救助了2户;实施产业发展补贴,对养殖户、种植户在政策补贴的基础上补贴成本差额的50%。

耿新要表示,下一步,他们计划丰富产业类型,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在实现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