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对德合作签约项目达到123个,落地项目56个,均居全省首位

合作共赢,为经济绿色转型注入动力

摘要: 不久前,许昌市欧绿保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开工,建成后将有效提高我市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备受关注的百菲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许昌对德合作再上新台阶;德国零公里贸易公司投资建设的中欧跨境电商(许昌)集群体验中心项目落户曹魏古城南城门,让许昌市民不用出境游就能买到全球同价、全球同步的正品进口产品……

核心提示

不久前,许昌市欧绿保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开工,建成后将有效提高我市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备受关注的百菲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许昌对德合作再上新台阶;德国零公里贸易公司投资建设的中欧跨境电商(许昌)集群体验中心项目落户曹魏古城南城门,让许昌市民不用出境游就能买到全球同价、全球同步的正品进口产品……

11月1日,位于曹魏古城南城门的中德跨境购物中心局部。 记者 牛书培 摄

今年以来,我市对德合作不断上演合作共赢的好戏,推进对德合作项目的力度不减,前10个月签约项目26个、落地项目13个。

【促升级】 “鲶鱼”激活制造业升级市场

在大多数企业家的印象中,制造企业迈出了对德合作的第一步。对德合作模式就像一条“鲶鱼”,激活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活力。

作为国际领先的工业废物回收综合管理公司,随着百菲萨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建设的年回收11万吨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奠基,投资1亿美元的铝灰处理项目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标志着我市对德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必将对许昌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助推全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全球十大资源再生及环境服务企业德国欧绿宝集团投资3.5亿元、占地35亩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落户魏都区静脉产业园,将为许昌“无废城市”建设助力,配合我市建立健全“无废生活”体系,打造清洁“无废乡村”,强化城市危废安全保障,完善固废产业链条,创造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德国零公里贸易公司投资建设的中欧跨境电商(许昌)集群体验中心项目落户曹魏古城南城门,今年五一节前已正式投入运营,让许昌市民不用出境游去各国免税店购物,在曹魏古城就能买到全球同价、全球同步的正品进口产品。

德威科技获得德国奔驰设计公司5亿元30万套镁合金汽车轮毂出口订单,产品首次进入欧洲市场,成为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德系高端汽车的配套供应商。

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汉高集团与许昌金汇集团签了无硝酸酸洗和新型酸回收技术工业化集成合作项目,可降低金汇90%以上的酸用量,高酸条件下金属离子回收率为95%以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酸循环,实现了酸洗过程中酸的自动化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每年可为公司降低生产成本近千万元,并为不锈钢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今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们采取线上洽谈、‘云端’对接、不见面审批等多种方式,推进对德合作项目的力度不减,前10个月签约项目26个、落地项目16个。”许昌市商务局局长张巍巍表示,对德合作让不少企业增强了内生动力,实现了“德国质量”与“许昌速度”的完美结合。

【搭平台】 在全省率先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

在刚刚闭幕的2020年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第九次全体会议暨“新入盟成员城市”授牌仪式上,我市获颁“联盟成员证书”,正式成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城市。

这是我市对德合作的新平台。我市规划建设了中德(许昌)产业园,由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长葛市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两部分组成,重点加强与德国知名企业在智能制造、再生金属利用等方面的合作。

与全球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之一——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合作设立“施坦贝斯(许昌)产学研公共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

根据商务部外资司《关于请提供国际合作园区有关情况的函》、省商务厅《关于抓紧开展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展国际合作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成为全省率先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的地市之一,为下一步的对德(欧)合作提供了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为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提高对德合作的精准性、专业性,我市聘请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一等秘书姜波同志为高级顾问,协助我市开展对德经济技术合作。

长葛市在德国因戈尔施塔特市设立驻德商务联络处,搜集设备、技术及企业合作信息,并利用宇龙公司在斯图加特、大森机电公司在杜塞尔多夫设立的办事处,为企业对德合作牵线搭桥。

建安区在境外设立了欧洲、美洲、非洲三个联络处,欧洲地区围绕德国、瑞典等国家的装备制造业,美洲、非洲地区围绕发制品全产业链,积极开展招商推介。

今年以来,我市各部门、各县(市、区)主动作为,通过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丰富对外联络途径,切实做好对外开放载体平台规划建设,吸引德国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先向园区平台集聚,强化园区平台支撑作用,汇聚更多对德合作项目入驻,形成产业链,打造全省对德合作平台示范样板。

【聚人才】 为对外开放招商提供人才保障

从2016年开始,我市开启对德合作启动键以来,对德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引进设备、技术合作、产品出口等领域。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落地的22个项目中,外商投资合作类5个、技术合作类8个、设备引进类4个、产品出口类2个、校际合作类3个。

技术合作、设备引进、产品出口项目共计14个,占比达到63.6%,而外商投资合作类项目仅有5个,占比22.7%。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市懂政策、会外语、善沟通、能协调的对外交流高素质人才紧缺,造成对德交流、磋商、谈判、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随着对德合作的逐步深化,这一问题将更为突出,亟需加大涉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去年11月,市编委成立了许昌市对德(欧)交流合作服务中心,明确事业编制11人,专职负责对德国和欧洲的招商合作工作。目前,正在开展高层次人才招录工作,重点招录有德国留学经历、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今年5月份,市委、市政府又专门成立了许昌中德产业园和综合保税区建设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政委和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4个工作专班,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县(市、区)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强化领导、组建专班、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对德合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我市高标准、严要求筛选了3名在德国学习、生活过,有良好德语基础并获得硕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对德合作队伍,对德顾问姜波和市对德合作办公室负责同志进行了面试。人员已经到位并投入工作。

近期,沙尔平公司、史太白公司、中黑森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等8家德国企业(机构)相继来函,表达对未来合作的信心。

我市不少企业通过对德合作,实现了化“危”为“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德国质量”与“许昌速度”完美“嫁接”成效初显。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