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民工,要求全社会都关心关爱农民工,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民工工作交上了怎样的答卷?2016年以来,我市农民工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职业培训、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全面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引导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出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创业双促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新增26.4万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放担保贷款12亿元,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2.8万人,新增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近2万人,创办各类实体吸纳就业近11万人……5年来,全市人社系统农民工工作有目共睹,市人社局被表彰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禹州市被评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市)。
迎凤还巢 做好顶层设计
从当初的“北雁南飞”,到现在的“群凤还巢”,农民工群体的流向彰显了一座人力资源城市在发展层次上的悄然嬗变。
之所以有这样的嬗变,得益于许昌对农民工工作的重视。“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做好农民工工作作为重要职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状,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围,把促进转移就业、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力度和扶持困难群体就业等指标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全市普遍建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议事规则,进一步强化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府责任,建立健全了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的政策,也是促进农民工群体返乡的重要因素。在全面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我市出台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若干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30条意见》等政策,重点支持100家民营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支持100个返乡农民工“能人”自主创业、开发100个优质创业项目向农民工免费推介、对100个优质实体进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有力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时,我市还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了所有不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定和收费项目,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把农民工返乡创业重点企业纳入全市“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市、县(市、区)领导分包联系服务,帮助企业解难纾困。
加强资金扶持。我市累计投入6000万元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择优扶持,争取省大众创业扶持项目、省返乡创业投资基金等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贴息贷款最高额度达15万元,小微企业达到300万元。5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12亿元。
平台,是创业者圆梦的舞台。结合县域经济产业特色,我市积极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着力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场地短缺、服务不配套等问题。比如,禹州市围绕瓷器生产优势建设了古建陶瓷产业园,长葛市围绕再生金属集散地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建安区建设了五女店商业街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目前,全市打造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8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2个,吸引入驻创业主体1700余个,带动就业6.25万人。
创新服务 优化服务保障
为实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两不误,2020年2月23日,襄城县范湖乡开辟“绿色通道”,采取联合办公形式,集中为该乡34个行政村的70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健康证,出具有关手续,使群众少跑腿,安全有序出行;
2020年9月7日,省人社厅印发《河南省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方案(2020—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全省培训农民工100万人次以上,其中我市共计划培训4万人;
去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7个扶贫日,许昌市2020年“10·17”扶贫日活动启动,各县(市、区)人社部门同步开展就业政策咨询、招聘求职活动,为求职者、招聘企业搭建了供需桥梁……
一项项专项服务活动,成了我市助推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加速器”。在具体工作中,市人社局依托市、县(市、区)、乡镇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相继开展了“就业援助月”“迎新春促就业惠民生系列招聘会”“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同时,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搭建平台,方便各类劳动者求职择业,其中市人社局多次组织“招聘信息、岗位下乡”行动,把招聘会开到乡、镇劳动保障所,为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就近推荐合适的岗位。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市累计举办招聘活动1100余次,参加招聘会用人单位累计近5万家,提供就业岗位累计100万个。
为实现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就业,市人社局打造了转移就业“四环路”。该局深入开展企业走访,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数据库,将岗位信息直接送村进户到人,打造市内转移就业“一环路”;与郑州、漯河、平顶山等兄弟省辖市签订跨区域就业合作协议,互通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打造省内转移就业“二环路”;定期与无锡、西安、苏州等省外城市开展企业招聘交流和人才引进活动,打造国内转移就业“三环路”;与省人社厅公共就业服务处对接,打造出国就业“四环路”。5年来,市人社局共开展跨区域就业活动98场,发布招聘信息涉及省内外优质岗位13.7万个,较好地拓宽了转移就业渠道。
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过去几年,我市开展了就业创业全域网络覆盖工程建设,开发培训招聘网络系统,在市、县、乡、村四级配置就业服务终端设备,实现城乡群众在家门口、在手机上、在电脑上、在就业服务机构、在院校、在车站候车室,均可以线上线下无障碍享受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
此外,我市还把开展职业培训作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关键。我市对全市培训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利用农闲时间把培训课堂送到乡村,重点针对贫困乡村,侧重开展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电焊等“短平快”的技能培训,结合返乡农民工新业态创业实际需求,开展贴近返乡农民工需要的电子商务、农家乐旅游、种植养殖等创业培训。2016年以来,全市12.8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4.1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农民工的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返乡创业
从1月6日召开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传来好消息,我市2人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分别是河南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振利、河南叁点壹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亚。
据悉,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每5年表彰一次,此次全国共表彰优秀农民工994名。张振利、李亚是优秀农民工的代表,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学习钻研技术,取得不平凡的业绩,在各自行业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在我市,像张振利、李亚这样的佼佼者还有很多。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有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12万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1.7万家,带动就业56万人,返乡创业农民工已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为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我市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抓创业需求,精准培训。结合返乡农民工新业态创业实际需求,全市两家省定创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贴近返乡农民工需要的电子商务、农家乐旅游、种植养殖等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创业兴业能力。2016年以来,全市各类创业培训班共培训4.1万人,其中培训返乡农民工近6500人。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我市将小额担保贷款更名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贷款最高额度调整为15万元,采用“创业担保贷款+商业贷款”模式,个人贷款额度统一提高到60万元(其中配套商业贷款50万元,实行优惠利率),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贷款。同时,我市对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2016年以来,我市累计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放贷款12亿元,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申报省级大众创业项目110个,为408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开业补贴204万元。
——优化创业服务。我市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创业项目库,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农村发展的创业项目,通过各级服务平台向返乡农民工免费展示推介;从有经验和行业资源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中选拔创业导师,成立专家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创业辅导服务。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许昌农民工工作将开启新的征程。“围绕推动农民工工作向更高质量迈进,我们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加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有针对性地拓展农民工群体的就业途径,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让农民工腰包更鼓、生活更幸福。”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