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记忆·老街巷、老胡同系列(1)

平定街:因李自成率兵巷战而得名?

摘要:

平定街老房屋 记者 谭宜姝 摄


平定街街景 记者 谭宜姝 摄


编者按:

城是树,街是枝。一砖一瓦,皆有心跳;一尘一土,仍有体温。

要读懂一座城市,不止于新起的高楼大厦,更要看那些历尽沧桑的老街。

南大街、平定街、清虚街、奎楼街、衙前街……一条条老街镌刻着城市的童年,保存着过往的故事,见证着繁荣的历史,也记录着繁华的变迁。

时光悠悠,世事更迭。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少老街巷、老胡同早已没有了先前的模样。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许昌记忆》栏目,带您走进许昌老街巷、老胡同,为您追溯过往、品读历史、留住记忆。

核心提示

“一张褪色的照片,好像带给我一点点怀念,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流浪猫睡熟在摇晃秋千,夕阳照了一遍他眯着眼……”

听着李荣浩的这首《老街》,让我不由想起了许昌的平定街,狭长古朴的街道、安静祥和的老屋、繁茂成荫的大树,仿佛能让人寻觅到历史的痕迹,嗅到文化的芬芳,找寻到那份属于你我的独特记忆。

□ 记者 张铮

平定街来历要追溯到明末?

5月29日傍晚,记者顺着南平定街一路向北,追寻着平定街的历史往事。

窄窄的街道在大树与老屋的衬托下,显得宁静而祥和,两边黄色的围墙上,不时出现的诸如“孝善”“文明”“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为这条老街增添了不少新元素。

85岁的李保全老大爷,独自坐在街道旁的石台上,在平定街生活了80多年的他,对这里发生的一切记忆犹新。

“我家的老宅子养育了六代人,发生了多次变化,由草房变为瓦房,由瓦房变为平房,由平房变为楼房。”在与李大爷的攀谈中,他逐渐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述了平定街的悠久历史。

“我听老辈人讲,平定街名字的来历与李自成有关。”李大爷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抵达许昌城后,曾在平定街附近与明军展开巷战,并获得大胜。战事平息后,这条街就叫平定街,祖祖辈辈都这么叫。

那么,平定街名字的由来究竟和李自成有没有关系?《魏都文史资料》第四辑曾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明末,李自成率军追杀明代官元至此,见到一位老翁,问街道叫什么名字。老者连连答道“平定”,后来此街被命名为平定街。

据清《许州志》记载,南、北平定街原称东北太平街。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进许昌,与明军在此展开巷战并取胜。后因此地位于城东北隅,故名东北太平街。

1933年,编撰《许昌县志》的著名绅士朱又廉以灞陵中学为界,将这条街道一分为二,即南平定街和北平定街。“平定”二字寄托着居民对和平的珍爱。

曾是推动学生运动的阵地?

李大爷身体硬朗,带着记者顺着南平定街一路向北,在街巷深处的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门口停下了脚步。

“这里原来是许昌私立灞陵中学,20世纪30年代许昌的最高学府。”李大爷说,他家祖辈从事印染作坊,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听老辈人讲,许昌私立灞陵中学在许昌的知名度很高,尤其是1935年底,当“一二·九”学生运动兴起时,许昌私立灞陵中学参加革命的师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

平定街街道既不长也不宽,没有高楼大厦,却有着道不尽的红色故事。有关许昌私立灞陵中学的由来,记者找到了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陈书壮。他告诉记者,贺建华(原名贺仲莲)是建安区贺庄人,1906年,其父贺升平加入同盟会,1913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任《国权报》总编辑,发表过声讨袁世凯称帝的文章。

1931年,贺建华在北京大学毕业,暂时留校参加地下党的活动。1933年春,贺建华带着中央北方局开的党员介绍信,从北平回到许昌。当时,因为找不到许昌党组织,暂时失去了与党的联系。

1933年暑假,贺建华以其父的名义向社会集资创办了许昌私立灞陵中学,他变卖5亩耕地,并动员妻子拿出200块银圆,用作办学经费。其父贺升平任名誉校长,他任代理校长兼教导主任。

从1933年6月起,中共地下党员贺建华、郭洁民、曹乐生、路岩岭、徐干青等先后在此任教,他们以该校为中心,组织“学生读书会”“科学研究会”“新文字学习小组”等,传播马列主义,灌输爱国主义革命思想,并发展该校进步学生贺群、贺四权、吴思温、栗元恒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时,许昌私立灞陵中学联络许昌县立师范、许昌中学、许昌女子师范等学校进步师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许昌第一条柏油马路诞生?

66岁的蒋大爷在平定街上生活了一辈子,穿行在平定街的每一条小巷,时光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

“时光在变,街道在变,但情怀不变。”蒋大爷说,平定街是许昌第一条柏油路,它铺设于20世纪50年代。

“几十年了,这条路只是在去年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中,又铺设了一遍柏油,路基基本没动,路面结实着哩!”蒋大爷说。

根据蒋大爷的讲述,记者在党史资料中找到了答案:1949年2月,中共许昌地委成立后,平定街是地委及所属部门的办公地址。1957年3月5日,刘少奇在此召开了许昌部分师生代表座谈会。1958年起,中共许昌地委机关陆续迁出。

街道还是以前那个窄窄的街道,路边的民居却在不断变化,只有一些旧门楼似乎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面貌。提起许昌地委和许昌军分区,这里的老居民都有印象。

“我小的时候,这条路可热闹了,整天人来人往。”赵福堂说,许昌地委原址就在现在的水利局院内,许昌军分区原址应该在目前建安区武装部家属院附近。

有过这样一段过往,许昌第一条柏油马路在此诞生也不足为奇了。

阳光透过街上粗壮的梧桐树枝叶,洒下一地金光。“这些树是我们小时候栽的,记得那时我们经常拿着小桶,给树浇水。”赵福堂说着,眼中不时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不舍。

行走在平定街上,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零碎的只言片语去构想那份过往的辉煌。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