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信息化建设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健康科普提升群众健康素养
成立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
真心为患者服务
今年5月,在2021中国县域医共体大会暨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学术年会上,襄城县卫健委报送的医共体实践案例,入选“首届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创新成果展”。这是襄城县深化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襄城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基层基础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2018年,襄城县卫健委连续两年被河南省卫健委评为“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医改工作先进单位”。
入选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来,襄城县着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努力构建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使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初步形成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襄城模式”。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绩取得的背后,是襄城县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排除万难的决心。
把好“方向盘” 提供有力保障
紧密型医共体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社区),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就医新模式,也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建设紧密型医共体能让群众就近、便捷地就医,获得全面服务,减轻就医负担,是惠民、利民的改革。
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
为切实做好这件惠民、利民之事,襄城县调整加强医改领导小组,实行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把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并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管办分开,结合实际出台了《襄城县医疗健康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章程》,理清了管办职责。
同时,襄城县制定了医管委、卫健委、医疗健康集团及成员单位责权清单,落实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建立了制度保障。襄城县医管委通过定期例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及时研究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有效、协同推进工作进展的合力。
牵住“牛鼻子” 做好顶层设计
正所谓“不破不立”。医共体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医疗机构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襄城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敢打破现状,完成县域医疗体系的一次大规模“重组”。
2019年9月,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成立,由襄城县人民医院牵头,16家乡镇卫生院挂牌医疗健康集团分院,实行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行、同质化服务。这就从源头上理清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脉络,牵住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牛鼻子”。
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成立以后,乡镇卫生院院长变身为分院执行院长,分院人员由总院统一招聘、考核和培训。在保持成员单位机构名称、性质、编制、法人资格、职责任务、政府投入、优惠政策“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信息、绩效、药械“七统一”管理,成立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六大共享中心,提供同质化服务,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服务贯通。
通过有效整合各医疗机构资源,协同管理,初步实现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纵横联动、管理同质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统一布防、定期督导,构建起了有序的分级防控格局,为襄城县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筑起了坚固防线。
通过优化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襄城县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双下沉”“两提升”,形成了“小病就近治、常见病和慢性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未病共同防”的有序就医格局。
按下“快捷键” 提升服务能力
围绕“县级医院看大病、乡镇卫生院治小病、村卫生室防未病”的思路和功能定位,襄城县突出重点、分层施策,有针对性地提升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按下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快捷键”。
在县一级,襄城县依托县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五大中心”建设、中医服务能力提升工作,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目前,襄城县创建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7个,襄城县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建设通过评审验收并晋升河南省首批县级三级综合医院,襄城县中医院获评二级甲等中医院,逐步实现了“县强”的目标。
在乡一级,襄城县依托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通过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实行的学术讲座、坐诊查房、“院科帮扶”、“名医回乡”、科室共建等“传、帮、带”方式,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截至2020年年底,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共下派专业技术人员346人次,进行业务指导1175人次,免费培训乡镇卫生院医生54人,还为该县乡镇卫生院建设发热门诊5个、发热哨点诊室11个。2020年,襄城县颍阳镇卫生院达到优质基层服务行活动推荐标准,另有6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初步实现了“乡活”目标。
在村一级,襄城县依托村卫生室“清零行动”,使该县常住人口800以上的行政村全部拥有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该县还扎实开展“一村一医”医师包村活动,下派医务人员进行驻村诊疗,为村卫生室购置全自动血压计、血糖仪、健康体检机、心电采集盒、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为村医办理医疗责任险、安装网络宽带,进一步兜牢卫生健康村级网底,做到了“村稳”。
激活“一池水” 加快信息化建设
建设医共体,信息化先行。
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而信息化建设是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信息化是紧密型医共体实现资源共享、同质化管理的技术支撑和根本保证。
襄城县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提升群众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水平,丰富医疗健康服务供给,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19年11月,襄城县建成了涵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远程协同服务、互联网线上服务、“健康大襄城”公众服务等共计22个系统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铺设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专网,完成了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448个村卫生室信息全覆盖。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了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
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通线上医疗服务和线下医疗流程,建立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化医疗服务模式,群众可以享受到智能导诊、视频问诊、图文咨询、线上处方、在线审方、线上缴费、预约检查、预约住院、病案配送、慢性病管理等多项服务。2020年,通过影像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完成患者诊断11443例,心电中心完成患者诊断5778例,医共体内双向转诊患者300多例。
唱好“重头戏” 推进医保支付改革
要让医共体真正落地,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是一个关键杠杆。为此,襄城县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唱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重头戏”。
2020年9月,襄城县人民医院与该县5家乡镇卫生院试点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按照“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基本原则,5个乡镇医保资金按人头打包支付给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统筹使用。
医共体实行县域内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政策,为区域内参保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免费提供药物,有效提高了此类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率,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2020年,襄城县参保人员住院较2019年同比减少18910人次,同比降低16%;县内住院患者同比减少13437人次,同比降低14%;县外住院患者同比减少5473人次,同比降低22%;县内住院就诊率提高1.57%,达到80.78%;药品集中带量采购162次,节省资金71.01万元;医保试点按人头打包支付医疗健康集团资金略有结余,全县医保资金收支总体持平,有效遏制了医保资金连年超支的势头,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逐步形成。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未来,襄城县卫健委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以更加自信的笔触描绘未来、以更加果敢的担当塑造未来,奋力谱写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
网友评论